專取川、廣、雲、貴四省,各編字號,分別中一、二、三名。五十一年,以各省取中人數多少不均,邊省或致遺漏,因廢南、北官、民等字號,分省取中。按應試人數多寡,欽定中額。歷科大率三百數十名,少或百數十名,而以雍正庚戌四百六名為最多,乾隆己酉九十六名為最少。

五經中式,仿自明代。以初場試書藝三篇,經義四篇,其合作五經卷見長者,因有“二十三篇”之目。順治乙酉,山東鄉試,法若真以全作五經文賜內閣中書,一體會試。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浙江監生查士韓、福建貢生林文英,壬午順天南皿監生莊令輿、俞長策,皆以兼作四書、五經文二十三篇違式,奏聞,俱授舉人。詔嗣後不必禁止,旋著為令。鄉、會試五經卷,於額外取中三名。二場添詔、誥各一,於是習者益眾。直隸、陝西等省,至有以五經卷掄元者。五十年,增各省鄉試一名,順天二名,會試三名。五十六年,停五經應試。雍正初,復其制。順天皿字號中四名,各省每額九名加中一名。大省人多文佳,額外量取副榜三四名。四年丙午,詔是科以五經中副榜者,準作舉人,一體會試,尤為特異。乾隆十六年,始停五經中式之例。

至歷代臨雍,增北闈監生中額,恩詔廣鄉、會試中額,均屬於常額外也。鄉、會試正榜外取中副榜,會試副榜免廷試,諮吏部授職。康熙三年罷之。鄉試副榜原定順天二十名,江南十二,江西十一,浙江、福建、湖廣各十,山東、河南各九,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各八,廣西六。取文理優者,不拘經房。康熙元年停取。十一年,取中如舊例。增雲南五,貴州四。嗣是各直省率正榜五名中一名,惟恩科廣額不與焉。雍正四年,準是科由副榜復中副榜者作舉人,非常例也。

雍正五年,命各省督、撫、學政甄別衰老教職休致之缺,以是年會試落卷文理明順之舉人補授。乾隆間,屢行選取如例,大、中、小省各數十名。明通別為一榜。二十六年,廷議於明通榜外選取中書四十名,其餘年力老成、宜課士者,另選用學正、學錄數名。報可。五十五年悉罷。此後下第者,於正榜外挑取幀�跡�便鞘�倜�虯偈���;崾遠疃ㄋ氖���父鞴萆尚矗��實醚�樾稹4嗽蚺運巡┎傘①潞�彾嗷窠�碇�滓病�

八旗以騎射為本,右武左文。世祖御極,詔開科舉,八旗人士不與。順治八年,吏部疏言:“八旗子弟多英才,可備循良之選,宜遵成例開科,於鄉、會試拔其優者除官。”報可。八旗鄉、會試自是年始。其時八旗子弟,每牛錄下讀滿、漢書者有定額,應試及各衙門任用,悉於此取給,額外者不得習。往往不敷取中。故自十四年至康熙十五年,八旗考試,時舉時停。先是鄉、會試,殿試,均滿洲、蒙古為一榜,漢軍、漢人為一榜。康熙二十六年,詔同漢人一體應試。尋定製,鄉、會場先試馬步箭,騎射合格,乃應制舉。庶文事不妨武備,遂為永制。初八旗鄉試,僅試清文或蒙古文一篇,會試倍之。漢軍試書藝二篇、經藝一篇,不通經者,增書藝一篇。二、三闈試論、策各一。逐科遞加,自與漢人合試,非復前之簡易矣。

鄉試中額,順治八年,定滿洲、漢軍各五十,蒙古二十,嗣減滿洲、漢軍各五之一,蒙古四之一。康熙八年,編滿、蒙為滿字號,漢軍為合字號,各取十名。二十六年,再減漢軍五名。後復遞增。乾隆九年,詔各減十之一,定為滿、蒙二十七,漢軍十二。同治間,以輸餉增滿、蒙六名,漢軍四名。各省駐防,初亦應順天試,嘉慶十八年,始於駐防省分試之。十人中一,多不逾三名,副榜如例。會試初制,滿洲、漢軍進士各二十五,蒙古十。康熙九年,編滿、合字號,如鄉試例,各中四名。嗣亦臨時請旨,無定額。

宗室不應鄉、會試,聖祖、世宗降有明諭。乾隆八年,宗人府試宗學,拔其尤者玉鼎柱等為進士,一體殿試,是為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