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巴尼亞比利時義大利
瑞典即瑞丁,在歐羅巴西北境,與那威同一區。雍正十年始來華互市。道光二十七年春二月,與瑞典及那威國訂通商約。時法、美諸國通商,俱仿英和約條款。瑞本小國,亦求照英、法、美三國成案議通商條約。時瑞鋼鐵等項價甚賤,並求酌減稅則。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善後事宜耆英以各項稅鈔甫經議定通行,未便因瑞鋼鐵率議輕減,不許;惟通商條約奏請許之。遂與瑞公使李利華訂約三十三條。同治六年,政府派出使大臣志剛等遊歷各國,至瑞遞國書。光緒三年八月,瑞典開整理萬國刑罰監牢會,使臣愛達華達擺柏照會駐英使臣郭嵩燾,請中國派員入會。嵩燾以聞,許之。
十八年五月,瑞典國教士梅寶善、樂傳道二人往麻城縣宋埠傳教,被毆致斃,上海瑞典總領事柏固聞,赴鄂見張之洞,要求四事:一,辦犯;一,撫卹;一,參麻城縣知縣;一,宋埠設教堂。時犯已緝獲,張之洞允辦犯、撫卹,而參麻城縣則不許,謂麻城縣事前力阻,事後即獲正犯,未便參劾。至開教堂,宋埠民情正憤,改在漢口武穴覓一地建堂,柏固亦不允。久之,始議定絞犯二名,給兩教士各一萬五千元,失物諸項一萬五千元,期二十月後再往傳教。
三十四年六月,與瑞修改通商條約。先是瑞使倭倫白來京,請覲見呈遞國書,並照稱奉本國君主諭,請修改通商條約,並錄其君主所給議約全權文憑送外務部。外務部以道光二十七年所訂瑞典那威條約系兩國聯合所立,近兩國已各獨立,前訂之約距今六十年,通商情形今昔不同,當重訂約,以資遵守,許之。於是瑞使擬具約稿三十九款,大致多采各國與中國所訂約款。外務部以所擬款目繁多,另擬約稿,併為十七款。研商久之始定議。外務部因上奏,言:“臣部另擬約稿,歸併為十七款。查向來與各國所訂條約,我多允許與各國利益,而各國鮮允許與我利益,按諸彼此優待之例,實非平允。惟光緒七年巴西條約暨二十五年墨西哥條約,多持平之處。此次擬議約稿,注重此意,不使各項利益偏歸一面,更於各約中採用較為優勝之條,取益防損。如第三款領事官應照公例發給認許文憑,第十款訂明俟各國允棄其治外法權,瑞典亦必照辦,第十三款宣告給與他國利益,立有專條者,須一體遵守,方準同霑,俱系參照巴西、墨西哥二約。第十二款入教者犯法不得免究,捐稅不得免納,教士不得干預華官治理華民之權,俱系參照中美商約。又瑞使原擬約稿有數款照錄英、美、日各商約,今皆刪去。如商標、礦務之類,則以第十三款內載所有商業、工藝應享各利益均一體享受等語括之,如加稅、免釐之類,則以第十四款內載中國與各國商允通行照辦遵守等語括之,以免掛一漏萬。於第五款內又載進出口稅悉照中國與各國現在及將來所訂之各稅則辦理等語,亦可為將來加稅不得異議之根據。此外各款,如派駐使、設領事,及通商、行船一切事宜,始終不離彼此均照最優待國相待之意,以扼要領而示持平。雖瑞典遠在歐洲北境,現尚無前往貿易之華商,其所許我利益,未能遽霑實惠,然際此中外交通,風氣日開,不可不預為地步。數旬以來,與瑞使往返磋磨,間有字句刪改無關出入之處,亦輒允其請,而大旨已臻妥協。謹錄全約款文,恭呈御覽。如蒙俞允,應請簡派全權大臣一員,會同瑞使署名畫押,仍候批准互換。”疏入,報可。宣統元年四月,在北京互換。
丹墨即嗹馬,在歐羅巴洲西北。其來市粵東也,以雍正時,粵人稱為“黃旗國”。同治二年三月,丹馬遣其使臣拉斯勒福來華,抵天津,徑赴京師。署三口通商大臣董恂以丹使並未知照,無故來京,亟函知總署,飭城門阻之。而英使言:“丹國來人乃本館賓客,請勿阻。”總署遂置不問。英威妥瑪復代請立約,恭親王告以丹使擅越天津來京議約,萬難允其立約。威妥瑪乃言丹與英為姻婭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