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朝堂暗流君怎察,義士歸處意難安(第3/4頁)
章節報錯
門被推開,那聲音在寂靜中有些刺耳。
張肅的身影出現在門口,他身穿一襲深藍色官袍,那官袍的顏色暗沉,象徵著他深沉內斂的性格。
官袍的領口和袖口繡著精緻的波浪紋,這是大齊朝宰相官服特有的標識。
頭戴烏紗帽,帽上鑲嵌著一顆圓潤的藍色寶石,這寶石的顏色與他的官袍相呼應,顯示出他的身份地位。
面容肅穆,眼神深邃,彷彿一潭深不見底的湖水。
他步履穩健,每一步落下都彷彿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壓迫感,就像有重物落地,彷彿整個朝堂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肩上。
他的雙手自然地垂在兩側,手指偶爾輕輕顫動,顯示出他內心並非像表面那樣平靜。
“臣張肅,參見陛下。”張肅走到李啟面前,躬身行禮,聲音洪亮,帶著一種官場特有的莊重,聲音在御書房內迴響,語調莊重而嚴肅。
按照宮廷禮儀,他彎腰的角度恰到好處,既顯示出尊敬又不失自己的身份。
在大齊宮廷,臣子向皇帝行禮時,需保持身體挺直,彎腰至九十度,這一禮儀被視為對皇權的敬重。
李啟放下手中的奏摺,抬眼看向張肅,眼神中帶著一絲探究,彷彿想要看穿他內心深處的秘密,眼神中帶著審視的意味。
“張相深夜來訪,不知有何要事?”
張肅抬起頭,迎上李啟的目光,眼神中沒有絲毫的慌亂,反而帶著一種坦然和自信,眼神明亮而堅定。
“陛下,臣聽聞最近朝中有一些關於義士軍的流言,擔心會影響到朝廷的穩定,故前來向陛下稟報。”
李啟心中冷笑,果然是奔著義士軍來的。
他面上卻不動聲色,微微點頭,示意張肅繼續說下去,眼神平靜而深邃。
“哦?是嗎?流言?不知是何流言?”
張肅似乎早有準備,緩緩說道:“據說,義士軍在邊境屢立戰功,聲望日隆,有些將領開始居功自傲,甚至有不服王化之意。”他頓了頓,觀察著李啟的反應,眼睛微微斜向李啟,繼續說道:“臣擔心,若不及時加以約束,恐生禍端。”
張肅的話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御書房內的氣氛瞬間凝固。
李啟坐在書案後,眼神如刀般射向張肅,那目光彷彿有形的利刃,眼神中透著憤怒和威嚴,而張肅卻坦然地站著,周圍彷彿有看不見的氣場在碰撞,福安在一旁大氣都不敢出,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在這寂靜的御書房內迴響。
李啟靜靜地聽著,心中暗自冷笑
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嘲諷。
他沒有立刻反駁,也沒有贊同,而是語氣平淡地問道:“張相認為,該如何約束?”他的語調平靜,卻帶著一種隱隱的壓迫感。
張肅說道:“同時,也要對義士軍的將領進行考核,若有不忠之舉,當嚴懲不貸。”張肅說話時語氣嚴肅,眼神中帶著一絲不容置疑。
李啟心中怒火中燒,他感覺自己的胸膛裡像是有一團火在燃燒,張肅果然是想削弱義士軍的實力,他真是恨不得當場就將張肅治罪。
他面上卻依舊平靜,微微一笑,說道:“張相,義士軍的忠心朕比你清楚,朕親眼看著他們在邊境拋頭顱灑熱血,朕信得過他們。朕看倒是有些人,心思不在朝堂穩定,而在黨同伐異,朕希望張相莫要讓朕失望。”他的語調帶著一種淡淡的警告,眼神直視著張肅。
張肅微微一怔,似乎沒有料到李啟會如此輕易地就“接受”了他的提議,但他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恭敬地說道:“陛下聖明。臣告退。”他的語調恭敬,眼神中帶著一絲疑惑,臉上帶著淡淡的恭順。
張肅躬身退出了御書房,他的腳步聲漸漸遠去,消失在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