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的教會一直在暗地宣傳趙進和身邊的人曾在少年時候因為某位聖徒受洗成了教徒,這種說辭一直被官方嚴厲禁止,而且從官方對教會的全面打壓來看,這不可能是真的。

他一方面吸收西方文明中優秀的部分,一方面將東方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對東西方的優秀之處取長補短,加以改進和創新,在這裡,就只能說是能者無所不能,趙進的前瞻性不光體現在對具體技術的採用上,還體現在具體細節的革新上,甚至可以直接說是發明,在他的整合下,大漢帝國的技術領先於世界,隨著大漢帝國文化、經濟和軍事的全面爆發,科技也開始凌駕於整個世界,從原來的細節處改善,變成了領先時代。

和趙進同時代的人,或許也有人看出了亂世將至,或許也有人看出了明帝國的外強中乾,或許有人也在加強武備,或許有人在加強武備的同時也在賺錢,但在這裡面,只有趙進用方方面面的法子讓自己的實力更強大,遠遠領先於其他人的強大。

在沒有獲得官方身份前,在沒有立起得到法理承認的旗號前,趙進的組織和武裝充其量是幕僚和民團以及佃戶,但考察其組織其動員力,卻遠比其他地下勢力正規,甚至遠比明帝國各級政府要正規和有效率,先進的擊敗落後的,又是這樣的理所當然。

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一場場輝煌的勝利上,或者一個個商業奇蹟,比如說,趙進親自創造了幾個巨大的商業都市,將禍亂明帝國的海盜變為合法的海運,建立了規模巨大的官辦工場和農莊,這些勝利和奇蹟固然值得讚歎,也是趙進走向頂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其實很多勝利和奇蹟並沒有那麼重要的意義,當趙進完全控制徐州之後,取得天下就已經成了必然。

明帝國的領土千倍于徐州,人口也近乎千倍,更不要說徐州沒有肥沃的田地,沒有珍貴的礦產,作為明帝國交通主幹的大運河又已經改道別處,容易氾濫的黃河是巨大的危險,沒有可憑依的地利,因為幾次黃河決口,運河改道,當地的人口也比同等規模的州要稀少,這些都稱不上是什麼基業。

徐州這邊也不是一無基礎,他有著當時明帝國規模最大的鐵礦之一,眾所周知的是,那個鐵礦的女主人就是大漢帝國太祖皇帝趙進的第一皇后,她當時因為家業被人威脅主動和趙進建立了聯絡,在當時堪稱巨大的鐵礦和礦業為趙進軍團提供了裝備,而大量的礦工則比農民更適合成為職業士兵。(未完待續。)

大漢太祖趙進研究(4)

多發的災難讓徐州人民和明帝國的邊疆民族一樣強悍好鬥,不畏生死,不蓄恆產,崇尚武力,這樣的民間傳統也是趙進組織強軍的因素之一。

沒有地利憑依從防守上是劣勢,但如果保持進攻的話,就成了優點,隨時可以開拔出相當規模的力量,當趙進有了一支拿得出手的力量之後,就可以向東威脅明帝國的財賦來源——兩淮鹽場,並且奪取了那邊的廣袤荒地,這荒地是為了給鹽場提供煮鹽的荒草存在的,這片兩倍于徐州面積的荒地成了趙進最初的領地,趙進在那裡設定了屯墾莊園,收攏明帝國的災民,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奴隸,讓他們為自己生產糧食,並把這些奴隸變成了自己計程車兵、工匠、甚至官員。

明帝國對士紳極為重視,但這種重視變成了對帝國本身的殘害,想要依靠士紳們作為政權的延伸,所以給他們種種優待,不過這種優待在出身於士紳階層的文官運作下,變成了只有權利沒有責任的狀況。

士紳們拿走了好處,所有的義務和責任都由平民承擔,這就導致了極為惡性的迴圈,在趙進奪得天下之前,這種惡性迴圈已經快要摧毀明帝國的基礎,並且導致全盤的崩潰,將士紳階層看成統治的同伴和同盟軍,卻導致了這等惡果,這個教訓誰都會看得很明白。

明帝國的軍事階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