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113集《妙法蓮華經》(第2/8頁)
章節報錯
我們以前對釋迦牟尼佛的認知是片段的。因為我們一般人認為,什麼叫釋迦牟尼佛?哦,就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出生、娶妻、生子、出家、成道、轉法輪……然後呢?就入涅盤。然後呢?然後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的刻板印象是佛陀的跡門。而這個是無量無邊的跡門當中,其中一個小跡門。
這個認知有什麼缺點呢?它的缺點就是說,如果你這樣認知,佛陀跟你就完全沒有關係了,因為,“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今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如果我們對佛陀的定義、了知是在跡門的佛,那跡門的佛的特點是有時空限制的,你錯過就沒有了,他是有生有滅的。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
其實,佛陀無量劫來的理觀、事修所成就的佛,除了跡門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本門。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只瞭解到,下雨過後,地上很多的坑洞積了很多的水,這個水上所現的月影。當然,這個月亮的影子也可以給你光明,但是你要知道,所有地上積水中的月影,是來自於空中的月亮。這本門的功德才是真實的,常住不滅。所以,你不能夠說現在是沒有佛住世,你也不能夠說現在是末法時代,這個只是因緣上的跡門安立的。到了本門佛陀會告訴你,佛陀隨時會現身,但重點是你的善根準備好沒有。
我們必須要全方位地瞭解佛陀的功德,包括本門、跡門,我們才能夠正確地知道以什麼樣的方法跟佛陀互動。你跟佛陀互動,你就能夠蒙佛陀的加持、攝受,否則你就一個人孤單地走在菩提道當中。所以,除了我們有智慧開啟心靈力量以外,還要知道怎麼樣跟空中的月亮互動,怎麼樣能夠適當地轉他成自。
其實,佛陀是很喜歡跟我們互動的,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他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成佛以後,正是他實踐理想的時候,但是我們卻不知道方法。所以,瞭解佛陀,我們才知道怎麼跟佛陀互動,我們才能夠正確地蒙佛陀的功德攝受。所以這以下佛陀就開始講到所謂的“約本門開近顯遠”。
看附表三十五。我們先解釋這一品的品目,<如來壽量品>。這以下有五小段,我們先看第一小段。
一、解釋品目
“如來”者,十方三世諸佛,“本佛”“跡佛”之通稱也。“壽”者,受也。“量”者,詮量也。詮量十方三世“本佛”“跡佛”之功德也。
首先我們解釋這一品的大意。
這個<如來壽量品>,我們先解釋什麼是如來。《法華經》的“如來”,是十方三世佛的“本佛”、“跡佛”的通稱,包括了常住不滅的法身、報身,也包括了有生有滅的應化身,這兩個都要。包括了空中的月亮,也包括了水上的月亮,這兩個對我們都很重要,缺一不可。這就是如來。那麼,什麼是“壽”呢?這個壽,就是領受。佛陀領受的功德的壽命。佛陀有一定的壽命,這個壽命是功德顯現的。那麼“量”呢?就是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數量有多少。
所以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去評量佛陀的受用功德的數量,叫做<如來壽量品>,就是詮量十方三世本佛、跡佛的所受用的功德數量。這是第一段,簡單地解釋這一品的意思。
我們看第二段的詳細的說明。
又者,“一心緣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心”,即此“一心”即“法身如來壽”也。“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此“報身如來壽”也。“我少出家,得無上菩提”,此“應身如來壽”也。又此三身種功德,悉是過去久遠久遠劫前,道場樹下,先所成就,名之為“本”。中間今日,寂滅道場所成就者,名之為“跡”。
古德雲:“依淨心,隨願緣;應群機,受壽量。”故有三身如來之壽量也。
這一段我們就詳細說明這個三身如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