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性描述的話:“到這裡高而無上,深而無
底,旁盡虛空際,中極鄰虛塵,淨裸裸赤灑灑,是個無底缽盂,無影杖子。”這裡的“鄰虛塵”狀態就類比於“真
心塵”狀態。
但是要注意,我們雖然說“真心塵”(鄰虛、極微)實有,但是是認為它可隨因緣的變化而變化的,
也就是說,如果大腦死亡了,“真心塵”也就沒有了,從而更進一步地達到空——真如的狀態。所以它是處於無常
變化過程中的。這和外道所認為的事物永恆實體性存在不同。這個觀點雖然在佛家一般認為是小乘觀點,但由於對
我們理解空(析空)也有一定的意義,故我們也選用了這一說法。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鄰虛】……佛教之
小乘有部宗,雖立極微為實有。然以為因緣所作,業力盡,極微亦壞,故明為無常生滅。是內外道之區別也。”
2007年8月20釋出於新浪部落格 。 想看書來
187、出世與入世的融合在慈悲
187、出世與入世的融合在慈悲
《心蓮百合文化網》轉發的留言:
談到人生修養,就會涉及日常的心行。我個人體會,從初步的個人約束到習慣為自然,這個過程是依
據個人對於善法的學習和理解、自身的閱歷、優缺點、誓願等的不同而異。但是,作為社會人都應該圍繞“出世之
心、入世之行”的原則。“出”和“入”二者的底蘊很豐富,對於個人而言,其範圍很大,二者相輔相成。“入”
是體現在法相上的善、用,有時難以把握,甚至會出現偏執。我反思個人的經歷有如下的不足:1、做事不踏實、
不自然、或不負責;2、缺乏主觀熱情、消極等待而不是積極創造;3、縮手縮腳、不能脫開自我;4、將懦弱、冷
淡、無原則屈從誤認為善良;5、對於他人的意見和不滿,沉默而不積極反思自己誤認為忍辱;6、由於習氣而將放
逸誤認為隨順,等等。敬請老師指教,謝謝。
以下僅供參考。
所謂的“出世之心、入世之行”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一種慈悲的心態,以慈悲地心態入世,做利益眾
生的事情。這一點不能錯。這樣一來,“出”與“入”就是一體的了。慈悲的心行即是脫俗的“出”,又是積極的
“入”。
如果用慈悲心來指導自己的心行的話,那麼首先就要有責任心。由此就會幫助逐漸克服相關習氣而達
到:1、做事踏實、自然、負責。2、關心他人,為人熱情。3、敢為天下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具有開拓創新意識,更好地造福他人。4、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冷漠。5、不斷地自責、自省、自糾。6、嚴格自律,
不對自己放任自流。
如果沒有責任心和慈悲心,上述對自己的改正與提高則是空談。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紮紮實實、一點一滴地做好身邊的小事,這是最基本的。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長
足的進步。
2007年8月20釋出於雅虎部落格 。 想看書來
188、佛在懺悔什麼?
188、佛在懺悔什麼?
博友留言:請問老師,在講故事中說到,佛沒有任何過錯,那他在懺悔的時候懺悔什麼內容呢?這是在
中道行事嗎?
我們在故事中提到,佛雖然沒有過失,但是他仍然懺悔,其目的就是為大家作表率,號召大家都要懺
悔、自省。
沒有過失還懺悔什麼呢?例如可以進行如下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