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第3/5頁)
章節報錯
則敏銳地把握了時勢,在袁術稱帝后,抓住機會聯合各方勢力共同對抗袁術,順應了天下人對漢朝的認同和對袁術這種叛逆行為的反感,從而佔據了道義的制高點。
應對變化的策略:在戰爭過程中,局勢不斷變化,曹操能夠根據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例如,在與袁術的戰鬥中,曹操先採用分兵截斷糧道的策略,削弱袁術計程車氣和戰鬥力,然後會合三將,對袁術進行圍剿。這種靈活的應對策略,體現了《周易》中“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只有不斷地適應變化,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4 因果迴圈與報應:
袁術的因果:袁術擅自稱帝,違背了天道和人心,這種行為必然會遭到報應。他的失敗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道義上的失敗。在周易哲學中,強調因果迴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袁術的狂妄和野心導致了他的眾叛親離,最終落得慘敗的下場,這是他自己種下的因所結出的果。
曹操的因果:曹操雖然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他的一些手段,如斬殺王垕以穩定軍心等,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曹操的行為也會產生相應的因果。雖然他在短期內取得了勝利,但這些行為可能會在未來給他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需要他不斷地去修正和彌補。
三、《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梗概:
袁術在淮南兵多地廣、糧食豐足,又得了傳國玉璽,便想登基當皇帝。主簿閻象勸其不可,袁術卻一意孤行,建號仲氏,自封皇帝。他派人去呂布處催婚,此時才知呂布已轉投曹操且將韓胤押赴許都斬首。袁術大怒,派張勳為大將軍,統領二十萬大軍兵分七路攻打徐州。七路分別為:張勳居中攻徐州;橋蕤居左攻小沛;陳紀居右攻沂都;雷薄居左攻琅琊;陳蘭居右攻碣石;韓暹居左攻下邳;楊奉居右攻浚山,又令紀靈為七路都救應使,袁術親自領兵三萬接應。
呂布得知訊息後,與陳宮、陳珪父子商議。陳宮曾提議斬陳珪父子獻給袁術以退敵,而陳登則說楊奉和韓暹並非真心投靠袁術,可遊說他們為內應,同時讓劉備做外援,可破袁術。呂布依計派陳登遊說韓暹,韓暹同意與呂布合作。之後呂布排兵佈陣,兵分五路迎戰。最終,因楊奉、韓暹反水,呂布大破張勳,又在與紀靈交戰時佔得上風。袁術被呂布殺得大敗,奪路逃回淮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袁術敗回淮南後,派人向孫策借兵復仇,被拒。曹操見袁術縱兵劫掠陳留,又得孫策書信,決定南征袁術。曹操令曹仁守許都,親提十七萬大兵南下,與劉備會合後一同前往徐州。曹操到徐州後封呂布為左將軍,令其為左軍,劉備為右軍,自統中軍,夏侯惇、于禁為先鋒,殺奔淮南。一時間,孫策引兵攻打西面,呂布引軍攻打東面,劉關張攻打南面,曹操攻打北面,壽春四面臨敵,袁術大驚。楊大將獻計讓袁術留兵堅守壽春,自己渡淮逃難。袁術留下李豐、樂就、梁剛、陳紀堅守壽春,自己帶著金銀珠寶逃走。曹操大軍因每日耗費巨大,軍糧缺失,管糧官王垕請示曹操,曹操讓他用小斛放糧,導致軍中怨言四起。曹操為壓下怨言,借王垕的人頭以平眾怒。
主要人物:
袁術:在淮南稱帝,自視甚高,妄圖擴張勢力,但色厲內荏,最終被曹操、劉備、呂布等人聯合擊敗。
曹操:有雄才大略,善於用兵和用人,此次會合劉備、呂布等攻打袁術,展現出其強大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政治謀略。
呂布:武藝高強,但反覆無常,此次在陳登的幫助下擊敗袁術,後被曹操封為左將軍。
劉備:以仁德聞名,此時依附於曹操,參與了攻打袁術的行動。
陳登:足智多謀,幫助呂布成功應對袁術的進攻,是本回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楊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