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筆武器軍備開支,現在就已經入不敷出了,哪裡還拿得出每月二十萬貫的軍費。

趙開只得苦笑一聲,對李延慶道:“這件事只能和朝廷商量,看朝廷能不能每月再支援我們三十萬貫軍費?”

李延慶搖搖頭,“我前些日子和官家進行了鴿信往來,官家說最多給我們一些特殊的權力,但錢糧還得我們自己想辦法。”

“要麼就只能壓榨巴蜀三路,但現在巴蜀百姓的稅賦也很重,壓得他們喘不過氣,若再加軍費,恐怕就會造反了。”

李延慶沒有接話,他沉吟一下道:“今年上半年的稅賦成都府路好像還沒有繳解給我們,我記得沒錯吧!只有梓州路和夔州路送來的。”

趙開點點頭道:“按理應該八月份就送來,我已經連催兩個月了,他們只得答應馬上就送,可到現在還沒有給。”

“看來我得親自跑一趟了。”

李延慶隨即對趙開道:“後來出發去巴蜀,趙使君一起去吧!”

“卑職沒問題,且容卑職先回去把事情安排一下,後天跟隨都統南下。”

趙開的官衙裡還有千頭萬緒的事情要解決,他便行一禮,先告辭走了,這時,李延慶對王貴冷冷下道:“調集一萬騎兵在藍田縣等候,隨即聽候我的命令!”

。。。。。。。。。。。

兩天後,李延慶踏上了巡視巴蜀的路程,這是他第一次前往巴蜀,當然也是他出任川陝經略使以來第一次南下。

朝廷任命李延慶出任川陝經略使,更多是出於財政上對陝西路的支援,以巴蜀的錢糧來支撐陝西路的西北中心地位,並不是把巴蜀劃入他李延慶的勢力範圍,他只是巴蜀名義上的最高政務官,至始至終,巴蜀的官員也並沒有向他彙報過什麼政務。

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路途不便,但更重要是朝廷對巴蜀從未放手,這一點李延慶心知肚明,他雖然主管川陝政務,但卻不能真的把手伸進巴蜀,那就會成為朝廷大忌了。

巴蜀由於封閉的自然環境,在天下大亂之際很容易出現獨立的趨勢,所以便有天下未亂而蜀先亂,天下已治而蜀未治的說法。

自古以來,中央朝廷都對巴蜀在行政上採取分治的手段,兩漢分為西川和東川,隋唐則分為山南西道和劍南道,在宋朝也分為成都府路、梓州路和夔州路三個大的行政區,就算到後世,也要把巴和蜀分開,成立各自的行政區。

李延慶走子午谷南下,三天後抵達漢中南鄭縣,漢中地區屬於利州路,算是進入巴蜀了。

李延慶這次只帶五百女兵南下,但這只是公開部分,而在此之前,燕青已率領五百最精銳的斥候軍先一步分散進入了巴蜀。

另外和他一同南下的官員除了主薄曹葉外,還有就是陝西路轉運使趙開了。

這次李延慶南下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催促錢糧,要求成都府路儘快把上半年賦稅轉運到陝西路,這也是朝廷定下的國策,以巴蜀三路的全部財力支援西北三路。

另外,朝廷已決定在巴蜀三路推行鹽茶改革,增加稅賦收入,但卻遲遲推行不下去,地方阻力太大,有點不了了之的跡象,新朝廷在臨安剛剛成立一年多,中央權威遠遠不如東京的北宋朝廷,所以地方官府完全可以不理睬朝廷的某些決定,朝廷也無可奈何。

但鹽茶改革推行不下去的後果卻直接影響到了西北三路的切身利益,李延慶就無法袖手旁觀了,這次南下他不僅要催促錢糧,而且還要用強力手段推動鹽茶改革。

趙開卻不看好李延慶的巴蜀之行,當初他就任成都府路轉運使,就是為了推行鹽茶改革而被巴蜀官場排斥,最終被貶到漢中當個小縣尉,李延慶這個外來戶又怎麼動得了盤根錯節的巴蜀官場利益?況且朝廷並不支援李延慶對巴蜀官場管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