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帝國愣了一下,不知道怎麼回答才好。好半晌才開口回答道:“呃……也許他們比較守舊,也說不定。”
“我在京師看不到那麼多汽車,這就說明大明帝國的皇帝,把持著汽車生產,並且把這些汽車都送到了前線去!”德國特使冷聲說了這麼一句,然後就鑽進了自己的馬車之中。
現在他有些後悔與這麼愚笨的盟友一起行動了,德國難道不應該站在聰明人一邊嗎?
“錫蘭在戰場上一敗再敗,我們這個時候拖延下去,沒有好處啊……”顯然,比起奧匈帝國的蠢貨來,奧斯曼帝國的使節更加玲瓏一些。
長期夾在大明帝國的印度行省,還有英國的殖民地,以及貪婪的莫斯科公國之間,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官日常都是魔鬼訓練,所以也就更加優秀一些。
這位奧斯曼的使節跟著德國特使鑽入了馬車,開口問了這麼一句,德國特使點了點頭,然後關上了馬車的車門。
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他才開口說道:“要等艦隊分出勝負,同時也要等呂宋島打出一個結果來。”
一邊說,這位德國特使一邊擠出了一絲笑容來:“總要打疼了大明帝國,這個腐朽老邁的帝國,才有可能接受一個不太體面的和平!”
英國方面給出來的條件實際上也是有底線的,底線就是讓大明帝國撤退到永珍一線去,停止進攻並且接受和平。
同時,英國和錫蘭要與大明帝國約定,將世界海軍劃分等級。規定世界主要國家的艦隊規模。
其中,大英帝國的海軍比例為20,法國為7,德國為6,錫蘭同樣是6,而日本為5,大明帝國只允許保留總數為4的海軍比例。
也就是說,大明帝國必須保證海軍戰艦總的戰鬥力,低於日本海軍。以保證日本的安全,以及錫蘭的利益。
這份條約內,實際上很多條款都是英國自身的利益,比如說有關印度方面的要求,就是在為奧斯曼帝國還有英國殖民地考慮。
英國和奧斯曼帝國都希望自己和大明帝國之間,夾著另外一個國家作為緩衝。而印度方面作為牆頭草,早就已經事實上自治,所以這個印度條款也就順理成章了。
害怕大明帝國事後報復,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甚至促成了武裝印度的《輸送物資至印度洋貿易協定》的簽署。
而英國還有德國方面討價還價的籌碼,就是全殲大明帝國的海軍,以及侵吞呂宋島,威脅大明帝國的萬里海疆了。
另外還有一些可以談的籌碼,就是看呂宋海戰的結果,可以另外談的變數了。比如說東南半島上的邊境劃取,比如說已經被大明帝國吞下的朝鮮半島。
兩個半島,究竟能夠最後把邊界固定在哪裡,這都是要靠談判得來的。而在德國特使看來,不把炮彈打進上海市區,大明帝國就不會心甘情願的接受和談。
“現在就看戰場上雙方將士的表現,還有誰更有耐心了。”德國特使閉上了眼睛,算是結束了這一次的談話:“回去等訊息!至少現在的所有訊息,都對我們更有利!”
奧斯曼使節點了點頭,然後推開了馬車的車門,跳了下去。看到對方離開,車伕趕緊關上了車門,然後駕駛著馬車,向德國使館方向駛去。
而這個時候,奧匈帝國使節的車子,早就已經走了。聽說最近京師的“彩雲間”來了一個不錯的頭牌,他可不想浪費自己寶貴的青春。
至少,在京師外城,奧匈帝國大使的頭銜,還是很有誘惑性的。只要有大把的金幣,就有睡不完的姑娘。
孫方靠在自己的椅子上,等著手下人送來了一杯熱茶。他端起茶杯來,用嘴吹了吹然後輕輕的喝了一口。
就在這一次會議之前,他剛剛接到了來自前線的訊息老將軍楚與之所在的崑崙山號失去了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