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應該交由刑部和御史臺詳細調查後再做決定。”
趙佶看了一眼童貫,“樞密院有什麼意見?”
童貫起身道:“首先犯罪的是錄事參軍,並不是種帥本人或者他的家人,其次趙源最初被種帥啟用之時,那時他還不是西夏的細作,只是後來在石州為官時才被收買,如果說失察之罪,應該是石州知州承擔,而不應該強加給種帥,第三,一支軍隊中偶然會出現敵軍細作,這是常事,不應該過於擴大化,關鍵是主帥怎麼處理,種帥發現趙源有罪後便立刻查處,絕不姑息,我覺得他已經盡到了主帥之責,現在備戰只進行到一半,軍情還會繼續改變,西夏得到的情報可以說毫無意義,所以損失其實也並不大,陛下,臨戰換帥是軍中大忌,微臣建議讓種帥戴罪立功。”
蔡京怒道:“趙源可是种師道推薦提拔,他明明負有失察之罪,怎麼能不追究?”
童貫冷冷道:“朱也是蔡相國推薦的,他犯下了謀逆之罪,是不是也該追究蔡相國的推薦失察之罪呢?”
大殿內雅雀無聲,半晌,趙佶起身道:“這件事容後再議,散朝!”
趙佶拂袖而去,大殿上只剩下童貫和蔡京在怒目相視。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錘定音
趙佶怒氣衝衝回到了自己的御書房,他怎麼也想不到,一起的普通的辭職竟然引發出瞭如此嚴重的朝廷內鬥,高俅顯然是涉及此案,蔡京熱心過了頭,處心積慮扳倒种師道的意圖太明顯,即將爆發大戰關頭,這些重臣卻不顧及朝廷大局,一個個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著實令趙佶心中惱火。
趙佶也同樣對童貫不滿,他最後攻擊蔡京的話太尖刻,有失體統,同時童貫和蔡京的爭執中也有一種暗示,种師道提拔細作幕僚有罪,那他趙佶提拔种師道是不是也要承擔責任?
這時,梁師成無聲無息地出現在趙佶身旁,將一疊奏卷放在桌上,“這些都是五品以上大臣任免,請陛下批閱。”
第一份就是种師道的辭職書,趙佶嘆息一聲,問梁師成,“太傅怎麼看种師道辭職?”
“臣自愧不如!”
趙佶看了他一眼,“太傅這話是什麼意思?”
梁師成微微嘆道:“罪己也要有勇氣啊!他若不說,誰又知道這件事,他能主動承認自己的過失,願以辭職謝罪,足見他內心坦蕩,但老臣覺得這裡面的根本原因是出於他對陛下的忠心,只因為對陛下忠心,他才會愧對陛下對他的信任,陛下,大將易尋,忠臣難覓啊!”
趙佶輕輕點頭,梁師成這幾句話說到了他的心坎上,今天朝堂中一幫重臣,無論倒種保種,其實都是出於自己的私心,唯獨請罪的种師道卻對自己忠心耿耿。
他沉思良久,提筆在種師道的辭職書寫了個‘否’字,想了想,又在背後寫了八個字,‘吸取教訓,積極備戰’。
他放下筆,把辭職書遞給梁師成,“把它交給种師道吧!”
。。。。。。。。
一場被鬧得沸沸揚揚地倒種和保種紛爭終於因天子的批示而結束了,种師道痛哭流涕,跪在宣德門前三呼萬歲後,便在當天返回了太原府。
這場倒種和保種的紛爭雖然沒有擴大化,象個肥皂泡一樣,剛剛形成就破滅了,但它卻無形中促成了另一個副產品,那就是朝廷兩大對立政治勢力的初步形成。
但對天子趙佶而言,他更關心的是對西夏戰役,在他的一再督促下,朝廷再次向太原和西京各增兵五萬,同時增調大量的糧草物資,趙佶更是御筆親批,限三個月內完成對西夏的戰爭準備。
七月中旬,太尉童貫作為西北軍三線作戰主帥離開了汴京,趕赴太原。
太原軍衙,自從李延慶兼任錄事參軍後,他便暫時離開軍營,長駐太原軍衙內,這也是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