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從未遠離東北,雖然部分地區或行業可能存在經濟差異和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但振興東北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

如同當年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樣,遼三角在高新技術經濟帶中依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也如同一個大病初癒的人一樣,舊的病灶依舊在折磨著這個沉重的軀體。

眾誠不可能像寶馬那樣憑藉自身強大實力和強效的政府支援迅速完成數字化轉型,而且體制也不一樣,這一點上沒有先例,沒有經驗可以借鑑。裡達工廠以“精益、綠色、數字化”的核心理念給未來工廠做了很好的標杆示範,然而想走通這條路卻並不容易,眾誠揹負的不只是希望。

精機一廠的舊廠房上仍能看見斑駁的舊標語,這些歷史建築記錄了這座城市昔日的輝煌,曾經的工業瑰寶,赫赫有名的重工業基地,被喻為“東方魯爾”的驕傲,一切的一切仍然印跡在這座古老的城市。行政樓是最先開始搬遷的,整座廠房已經沒了往日的燈光通明,陰沉的天空下,帶給人的是一種落寞的蕭索,當風吹過廠路邊的垂楊柳時,沙沙作響的風聲,本該是露出一股悲涼的環境居然出現了笑聲。

“怎麼樣?有感覺吧。”賈銘章大概是知道對方在笑什麼,這個四十多歲的企業帶頭人此時居然童心大起。

“我記得那個角樓邊上有一條梯子,順著梯子爬上天台可以從通風口鑽進工廠裡面。”李墨曜興致勃勃地說。

“沒錯,我小時候也鑽過,梯子和通風口現在還在呢。”

“真的?”

李墨曜大步向前,三步並做兩步。看著年輕人的背影,給這具年輕身體做背景的是即將落入歷史塵埃的舊工廠。賈銘章的眼睛模糊了,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的舊廠區留下了太多的回憶,一些回憶依稀的才能浮現在腦海,而有些則歷歷在目……

精機一廠留下過很多故事,都攢在一塊兒足夠寫本書了,賈銘章生平有無數回憶,印象最深的還是在這裡,而這裡所有的點點滴滴加在一起也沒有那一天震撼,那天本該是個高興的日子……

“銘章哥考進大學啦!”

1998年,瀋州第一精工機械廠維持著最後的體面。

迎上來的人叫周小明,18歲,今年剛剛接了父親的班兒,進廠當了一名保衛。老精機一的孩子幾乎都在一個大院兒長大,雖比不得軍區大院那種高門大宅,但當年能住進這裡也是一種榮光,這片區域叫工人村,每當晨曦的太陽昇起,老舊斑駁的磚瓦便被悄然的鋪在了世人的眼前,當初可感覺不到這裡有什麼美,不過是其樂融融一副人間的生活畫卷罷了。

同為18歲,看著特意穿著光鮮的發小來廠子報喜,周小明是打心眼兒裡替他高興,賈銘章今天心情異常激動,長久以來的努力與堅持,如同涓涓細流,在這一刻匯聚成洶湧的波濤,衝擊著心靈的堤岸。夢想的門扉似乎在這一刻悄然開啟,透出一縷溫暖而明亮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是這片生活區裡為數不多考上名牌大學的。

看見發小,賈銘章一把摟了上去,兩人有說有笑的向廠區走去。

此時的精機一已經重病纏身,很多廠房還在維持生產,但那和精機一有什麼關係呢?這家昔日的國營大廠如今只能靠著租賃廠房來勉強維持最基本的開支,照目前的收入水平,僅拖欠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就足夠還到下個世紀中葉,只不過精機一的名頭在此,哪怕是沒落了,很多老職工仍然希望子女能在這裡上班兒。

周小明隱約感受到了這種苦楚,但不妨礙他打心眼兒裡的高興:“銘章哥,你要去哪兒啊?”

“南京!”

賈銘章的語氣裡都透著揚眉吐氣的豪放,考上大學的心情,是一首激昂的詩,一幅絢麗的畫,一段美妙的旋律,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