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春歸 第五回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第3/10頁)
章節報錯
行走了十八天,這十八天是我迄今為止,在外吃住的最長日子,這十八天,給我的人生留下了不可泯滅的記憶,使我對蒙古族牧民有了崇高的印象,對我的人生有著深刻的指導和教育意義。
我們走過的每一戶蒙古族牧民,都以其特有的熱情和豪爽,迎接了我們的到來。他們毫不吝嗇地分享著自家的美食,用真誠的微笑和熱情地款待,讓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在這片草原上,我們還遇到了幾位無兒無女的老人。雖然他們面臨著孤獨和貧窮的困境,但他們的衣著和飲食卻得到了很好地保障。大隊的領導和鄰居們時常前來探望,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確保他們能夠安享晚年。這種人文關懷和溫暖,讓老人們在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上,感受到了家的依託和依靠。在這裡,貧富差距似乎被淡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純粹和真摯。他們像是一個大家庭,每個成員都在為家庭的和諧與繁榮默默付出。
那一天,我們懷著戀戀不捨的心情離開了要訪的最後一家,跟著老書記向大隊迴歸。
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中,一口井顯得尤為珍貴。那兩隻駱駝,靜靜地等待著,彷彿知道即將迎來的是生命的甘泉。老書記指著它們,聲音洪亮:“前面有口井,給它們喝點水吧。”這句話像是一聲號令,讓我和鄭順迅速跳下駱駝,忙著去取水。
回想起這十八天的旅程,彷彿是一場與風雪的較量。我們日夜兼程,穿越了茫茫雪海,走訪了十戶人家。行程二百多里,對於我們和馱著我們的駱駝來說,都是一次極大的考驗。而正是這艱苦的旅程,讓我真正領略了駱駝那耐餓、耐渴、耐疲勞的堅韌品質。
井邊的駱駝喝水的樣子讓我印象深刻。它們似乎知道這是久違的生命之源,不停地喝著,那渴望生命的樣子令人動容。我和鄭順在寒風中忙碌著,雖然出了一身大汗,但內心卻是滿滿的成就感。
在旅程中,我曾目睹了駱駝在冰天雪地中靜臥的場景。它們沒有發出任何飢餓的乞求,只是默默等待,彷彿知道主人會為它們安排一切。這份對主人的信任與忠誠,讓我深感敬佩。
當老書記高喊“郝,鄭,上了這個坡就能看到你們的家。”那聲音在沙漠中迴盪,充滿了力量與希望。
“郝,鄭,上了這個坡就能看到你們的家”。哇,多麼熟悉的聲音,同一個地點,同一個坡,是呵,連長年前帶我們回家時也是這樣喊著說,我猛地抬頭,老書記高大的身形,和那騎在駝背上一晃一晃的動作和連長是多麼的一樣,多麼的一致。真不愧是父子呵。若不是我知道此刻站在坡上的是老書記,還真以為山坡上喊話的是連長。
在山崗上,老書記的身影如同一座燈塔,孤獨而堅定。他又高聲的呼喊:“烏雞,烏雞!”這呼喊聲充滿了期待與神秘,彷彿預示著一場未知的奇遇。
我,心中湧動著難以名狀的激動,彷彿一隻即將展翅高飛的雄鷹。烏雞,那傳說中的美味,在老書記的呼喚中變得觸手可及。我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展身手,捕獲這傳說中的珍饈美味。我狠勁地催趕著坐騎‘格格葫蘆’然而,‘格格葫蘆’卻似乎並不情願,它對我的催促置若罔聞,只是微微歪了歪頭,彷彿在嘲笑我的急切。鄭順的嘲諷聲更是火上澆油,他冷冰冰地說:“你打死它也快不了。”我賭氣般地跳下駱駝,準備親自去追逐那傳說中的烏雞。然而,我的雄心壯志卻在一瞬間化為泡影,我重重地趴在了地上,灰塵和泥土糊滿了我的臉龐。鄭順的笑聲如同利箭般刺入我的耳中,他的嘲諷讓我羞憤難當。然而,就在這憤怒與尷尬交織的時刻,我心中卻湧起了一股更加堅定的信念:我一定要抓到那隻烏雞,讓鄭順刮目相看!
我掙扎著站起來,拍去身上的泥土,心中的決心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我奮力朝山頂跑去,儘管雙腿痠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