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歸途 第二回 老書記的家(第3/12頁)
章節報錯
F城口音的漢語重複了一遍:“是。”
聽到這個帶有F城味的“是”,我們四個人面面相覷,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這一刻,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老馬識途”不僅僅是一個傳說,而是一個真實而動人的故事。同時,我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這句俗語背後的真摯情感。
我重新坐回自己的位置,感受著這個家的溫暖和親切。我摘下了頭頂的大羊皮帽,脫掉了厚重的白茬羊皮襖,頓時感覺身子輕鬆了許多,自在了許多。先前的拘謹和侷促感已經完全消失,彷彿這裡就是我的家一樣。我試圖與大媽進行更多的交流,然而語言上的障礙卻讓我們多次嘗試都無奈地停了下來。最終,我們只能透過搖頭和微笑來結束這些對話。
我們深知今晚只能在這個溫暖的家中度過了。大媽也用手勢反覆強調這一點,同時這也是當地蒙古族牧民對待客人的傳統習俗——無論認識與否,都要讓客人吃好、喝好、住好。在這個家中,我們感受到了無盡的溫暖和關懷,也更加珍惜這份難得的緣分和相遇。
斯琴姑娘提著一盞和電影《紅燈記》中,李玉和提的燈一模一樣,出出進進,不知在忙什麼,羊和狗不間斷的叫聲,引起我們的關注,
“綿,綿,綿”地羊叫聲,是我們來到這個傳說中‘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第一次聽到,草原上的羊長得是個什麼樣?牧民們是怎樣牧羊的我們一概不知,幾次我都想隨著斯琴姑娘出去,想知道她為什麼總是不間斷地出出進進?若是有什麼活兒幹,我們也好幫個忙。但不知怎麼的,總覺得不好意思。就在我糾結的時候,斯琴急匆匆地回來了,不知和她媽媽說了些什麼,大媽慌忙起身隨著斯琴就往外走,我們幾個藉此機會趕快起身跟著出了包門。
雪還在下,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樣子,我們的臉上感覺到有無數的雪花落上,冷颼颼的。我們緊跟在大媽和斯琴的背後,來到了蒙古包右側的羊圈旁。我伏在落滿了積雪的羊圈牆上一看,
哈呀,無數顆深綠色的‘夜明珠’在不停地閃耀,我為之一驚!我失聲大喊,
“快看,這麼多夜明珠!”
鄭順,王鑫,周貴也已伏在了羊圈上和我一樣驚歎不已地喊著,
大媽和斯琴聞聲回頭望了我們一眼,娘倆似乎很納悶,不明白,我們這大呼小叫的是怎麼了,無奈語言的不同,我們無法交流,母女倆看看我們也沒發生什麼,轉身進了另一側羊圈裡。就在她倆將要進去的一剎那,斯琴提著手電筒的手無意間抬高了一下,光線正好照亮了羊圈。‘夜明珠’消失了,一大群潔白的羊臥在那裡向我們張望,隨著那束光的消失,夜明珠一閃一閃地又出現了。喔,原來這‘夜明珠’是這群羊的眼睛呵。
“綿,綿,”大媽和斯琴進去的那個有頂棚的羊圈裡傳出了一聲接著一聲的羔羊啼叫聲,這邊的大羊跟著叫了起來,那邊的大羊叫得更厲害了,瞬間,這個諾達的草原響徹了羊的啼叫聲。我立刻意識到,這裡有兩代生命的融合。
在蒼茫的夜色中,一束微弱而堅定的光芒劃破了寂靜。那是斯琴手電筒的光,它猶如撕裂黑暗的利劍,將厚重的雲層割開一道道狹長的口子。在這裂縫中,大媽和斯琴的身影若隱若現,她們舞動著,忙碌著,似乎在進行著一項莊嚴而神聖的任務。
我無法看清她們具體的動作,只能感受到她們身上散發出的堅定與執著。她們的身影在黑暗與光明的交替中跳躍,如同生命中的舞者,在命運的舞臺上盡情揮灑著汗水與激情。我知道,她們正在為生活的瑣事而忙碌,為家庭的幸福而奔波,但這一刻,她們彷彿成為這個世界的主角,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價值。
突然,一陣清脆的羔羊啼叫聲打破了夜的寧靜。這聲音如同天籟之音,讓人心生憐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