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明末清初五大學者(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世忠則是帶著隊伍走了,只是每次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會把事情的緣由大聲宣揚一番。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朱慈烺手下的人辦事的時候,就漸漸的變成了這樣的風格。
那就是會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宣揚一下被處置之人的罪行。
順便誇讚天武皇帝英明神武。
以此來樹立正面形象聚攏人心。
反正總而言之,就是在宣傳方面都變得很有一手。
這讓他們在輿論方面佔據了很大的優勢。
張世忠他們就這麼一路到了城外一處工地上。
把那些和尚交給了工地的負責人。
並且特意交代重活累活,就儘量交給這些傢伙去幹。
工地負責人拍著胸脯保證道:“沒問題,保證好好照顧他們。”
張世忠說道:“那行,我就先回去了……”
朱舜水一路跟到了工地來。
接著在張世忠他們走後,朱舜水和他的朋友李飛道。
又在工地上轉悠了一圈,實地檢視了具體情況之後。
這才悄然離去了……
……
朱舜水跟李飛道告辭之後。
帶著書童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經歷了保定城的這一系列事情之後。
朱舜水對於此次的京城之行,心中更加充滿了希望。
趕路的心情都變得有點急切起來。
朱舜水發現距離京城越近,官道上趕往京城的讀書人就越多。
有相識的人三五成群,相互結伴而行。
有些性格外向帶點社牛屬性的傢伙,在這一路上不斷地結交友人。
朱舜水沒有主動去結交別人,但是也認識了不少人。
其中有一個來自衡州府城的王夫之。
跟朱舜水相談甚歡。他們兩人之前就聽說過彼此的名號。
算是神交已久了.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農,號姜齋,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陽市雁峰區)人,崇禎年間的舉人,乃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
這傢伙也絕非等閒之輩。
在原本的歷史上,王夫之也是明清初非常著名的學者,同樣也是一位堅定的反清人士。
王夫之與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
不過按照原本的歷史軌跡。
他們現在都應該在南明。
而朱慈烺的出現把這一切都給改變了。
並且這五大學者當中有三人就在京城。
但是朱慈烺並沒有啟用他們。
因為他們當中的好幾人,都跟東林黨有著各種各樣的牽扯。
而東林黨那些只會嘴炮的傢伙,恰好是朱慈烺的重點清洗目標。
所以哪怕朝廷急缺人才,朱慈烺也沒有急著啟用這幾個歷史上的名人。
朱慈烺先給他們一些反應時間。
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感悟。
朱慈烺相信像這些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肯定能夠思考明白的。
讓他們理解了朝廷的施政方向,理解了朱慈烺要做的事情,並且發自內心的認同的話。
那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為朝廷效力,更好地為天下百姓做事,更好地發揮出他們的才能。
所以朱慈烺很有耐心。
而王夫之他們到了京城之後。
這幾個原本的明末清初大學者。
也即將在京城開始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