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商稅改革(第1/3頁)
章節報錯
朱慈烺改革的想法很多。
需要改革的地方也同樣很多。
不過最先改革的卻是商稅。
說起來這大明皇朝的商稅,那就是一個笑話。
在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在商稅的稅率非常低的情況下,能夠收上來的高稅都少得可憐。
後面想收商稅那就更別想了!
這也是朝廷為什麼沒錢的原因,同時也是天啟皇帝,為什麼讓魏忠賢拼命去搞錢的原因。
因為隨著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光靠從農民身上收稅,能收幾個大子呀?
而什麼山西八大晉商,還有什麼海商鹽商之類的。
個個都比朝廷還要富有,卻根本不用交稅。
所以哪個皇帝要是敢徵收商稅的話,立馬有文武大臣跳出來喊高喊與民爭利。
宋朝之所以富有,就是因為他們商業發達,並且徵收商稅,
到了元朝的時候實行包稅制。
所謂的包續制簡單來說就是某一個省份,假設每年的稅收是200萬兩銀子。
那麼這200萬的銀子的稅收,直接分配給當地的官吏和世家大族,以及各種利益集團。
他們只要拿出200萬的銀子來交給朝廷就行。
至於他們在當地怎麼徵稅,又收了多少銀子的稅收,那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
所以元朝的統治雖然殘暴。
但真正禍害老百姓的人,其實是地方上的世家大族以及各種利益集團,還有那些貪官汙吏。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
所有到了一定規模和有一定能量的大商人,那都是跟世家大族以及那些貪官汙吏有勾結的。
真正交稅的其實還是老百姓。
後面就玩崩了,然後公逼民反了唄!
而到了明朝之後。
那些大商人過習慣了好日子。
他們寧願拿出錢來行賄那些官吏,也死活不願意給朝廷交稅。
這就導致官僚集團和世家大族,以及各種利益層都跟商人勾結在一起。
朝廷想要收商稅那就是千難萬難。
朱慈烺雖然透過抄家滅族,搞到了8000多萬兩個銀子。
但是面對明朝如今的爛攤子。
有著8000多萬兩銀子也支撐不了太久。
所以朱慈烺的第1項改革措施就是收商稅。
為朝廷開闢新的財源。
並且新的商稅政策收稅比例相當高。
原先是統一的30稅一,也就是3%左右的商稅,這麼低的稅收都還沒人願意上稅。
這讓朱慈烺非常的惱火。
朱慈烺實行了階梯式的稅收政策。
小攤小販路邊小店之類的,每月的營業額低於50兩銀子,按照原先的30稅一來收稅。
50兩~100兩銀子,那就是4%的商稅,100兩~200兩銀子,那就是6%的商稅。
然後就這麼向上遞增,最高的稅收額度達到了30%。
另外還按品種來進行劃分,比如經營糧食、衣服和車馬店之類的商家,那收稅就相對較低。
經營酒水香料這些的商家,那就全部都是高稅收,最高稅率達到了45%。
這個方案一經公佈,立刻就引起了一片譁然。
但是沒關係,朱慈烺手上牢牢地掌握著兵權。
並且還有錦衣衛跟東廠在配合著,已經開始在京城和周邊地區,開始推行新的稅收政策。
如果不想在這些地方做生意的,可以搬走,朝廷和各部門的人員都不會阻攔。
但是想要在這些地方做生意,那就必須按規矩來交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