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的開心,跟其他考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真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啊!

不管考生覺得考卷難不難,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考個好成績。

哪怕是明知希望不大,也要奮力爭先,畢竟機會難得嘛。

下一次可能又要等三年了……

……

朝廷這邊正在舉行科舉考試的時候。

朱慈烺突然收到了一個好訊息。

英國公沐天波和惠安伯張慶臻

不斷地派人去接觸成都平原的李定國。

自從張獻忠離開四川之後,雙方之間不但沒有打仗。

反而是交流變得越來越多。

沐天波和張慶臻率領的兩大兵團,目前有著將近20萬的兵力,加上地方守備營的隊伍。

日常消耗白生活物資是個天文數字。

當然不可能全部靠朝廷這邊運送過去,何況朝廷這邊本身就有點糧食緊張。

很多時候朝廷都是直接撥銀子給他們。

還有就是隨著大軍到了當地的文官,在長江水道的重要碼頭和關卡,還有山城宜賓等地。

日常收取商稅也有不少的收入。

各種稅收到手之後經過統計核算。

有時候就直接劃撥給了當地的駐軍。

沐天波和張慶臻他們當然要派人去採購物資。

而他們都知道朱慈烺想要收服李定國。

就乾脆派出人手去找李定國採購糧食物資。

雙方之間的生意來往次數多了之後,慢慢的就建立了信任感。

李定國那邊還派人把糧食,蔬菜肉類等等。

經常送到沐天波和張慶臻這邊來。

這樣子時間稍長之後。

李定國對於朝廷大軍的情況,對於朝廷如何治理地方,對於朝廷的各種政策等等。

就有了越來越多的瞭解。

李定國發現大明朝廷在朱慈烺的帶領下,無論是對軍隊還是對地方上的管理都非常好。

慢慢的李定國手下的人都動了心思,有了歸順朝廷的念頭。

而這一次我們朝廷的大動作,加上兩廣地區的大戰。

這李定空意識到了危險性。

現在真道的幾方勢力,無論是兩廣地區的李自成,甚至是自立為王的孫渴望。

那都要比李定國的實力強大的多。

江南的偽明朝廷和大明朝廷,那就更不用說了。

偏偏李定國的四周全部都是明君,除了向西去吐藩高原的苦寒之地。

他根本就沒有發展壯大的空間。

加上李定國和手下的將士們,都對大明朝廷越來越認同。

所以這一次李定國親自到了宜賓,跟沐天波好好的聊了一番。

表示願意歸順大明朝廷。

沐天波和張慶臻趕緊把訊息上報。

等著朱慈烺作出決定。

主要試是看朱慈烺將會給李定國,還有他手下的將士什麼樣的待遇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