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建奴那邊的亂子。

那就先要說一下他們掌兵的將領了。

之前掌握大權的人是多爾袞。

其實多爾袞的屁股坐得有點歪,因為多爾袞跟大玉兒不清不楚的。

所以多爾袞一心只會支援大玉兒的兒子愛新覺羅-福臨。

問題是福臨現在只是六七歲的小屁孩,何德何能可以坐上大汗之位呀?

要不是有多爾袞跟大玉兒一起支援,根本就不可能輪得到福臨上位。

特別是經歷了上次的慘敗之後。

建奴退回到了北邊的長春,阿勒錦(哈爾濱)。

由於戰事不利,形勢變得對他們更加不利了。

失去了蒙古草原遊的遊牧民族,還有高麗半島的支援。

建奴的聲勢一落千丈。

原本就對多爾袞心存不滿的那些將領,這個時候就不再買他的賬了。

現在支援多爾袞的只剩下豫親王多鐸,英親王阿濟格。

多鐸是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與阿濟格和多爾袞同母兄弟,滿洲正白旗的旗主。

英親王阿濟格,是努爾哈赤第十二子,也是多爾袞和多鐸的長兄,滿洲鑲白旗旗主。

加上多爾袞掌握的兵馬,他們總共掌握了八旗當中一半左右的兵力。

並且阿濟格生具異稟,“身長丈餘,腰腹甚大”,天生神力。驍勇善戰,悍不畏死。

乃是建奴的第一猛將和悍將!

所以多爾袞這邊雖然大將比較少,但是整體實力也不弱。

除了多爾袞三兄弟之外。

其他的將領大部分都投靠了代善。

只有鄭親王濟爾哈朗處於中立的觀望狀態。

濟爾哈朗的威望也很高,他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當中唯一一個非努爾哈赤直系子孫。

也是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

所以濟爾哈朗的態度非常重要。

多爾袞和他的兩個兄弟,一直在試圖說服濟爾哈朗。

問題是多爾袞他們,就算是把濟爾哈朗爭取過去也很難佔據優勢。

所以面對多爾袞他們許諾的各種條件,濟爾哈朗始終不為所動。

因為阿巴泰和代善已經合作了。

本來那個位置就應該是代善的,後面卻變成了皇太極的。

現在皇太極死了,又變成一個小屁孩的。

以前多爾袞能夠掌控局面,並且帶著他們不斷打勝仗。

愛新覺羅代善就沒搞什麼么蛾子,但是現在形勢完全不一樣了。

剩下的幾個帶兵大將,天然就是阿巴泰和代善的人。

端重親王博洛,努爾哈赤之孫、饒餘郡王阿巴泰第三子。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之曾孫,乃是禮親王代善之孫。

承澤親王碩塞,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

這個傢伙對福臨上位也是心有不滿的,一個小屁孩憑什麼騎在他頭上啊?

所以承澤親王碩塞,也倒向了代善他們。

多羅謙郡王瓦克達,老奴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第四子。

敬謹親王尼堪,老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孫,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第三子。

尼堪為人自尊心極強,作戰非常的勇猛。

他同樣對多爾袞和福臨不滿,同樣也選擇了支援代善。

而建奴的次一級將領還有遏必隆、巴哈納、鰲拜、卓布泰、圖賴、葉臣、譚泰、何洛會和石廷柱等人。

其中的漢人將領正在蠢蠢欲動。

隨時找機會準備逃離建奴的地盤。

因為他們都看得出來,建奴現在已經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