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那些豪商與世家大族。

每一個地方上的豪強,專門用來儲存錢財的密庫都不止一個。

一個密庫裡面動輒幾十萬,甚至是幾百萬的銀子都很正常。

就像在 21 世紀的時候,國家的黃金儲備才 2000 噸出頭。

但是全國實際的黃金保有量,卻是官方儲備數量的 N 多倍,因為絕大部分都儲存在了個人和商人手上。

而在明末時期的話,這種情況更加的嚴重。

因為這個時候的人,絕大部分都是沒有存錢的習慣的。

所以在明末時期。

全國上下持有的黃金白銀,數量絕對是遠超官面資料的。

而朱慈烺他們這幾次的巨大收穫,也剛好證明了這一點。

在市面上流通的黃金白銀,其實只是保有量當中的很少一部分而已。

銀子多了當然是好事,不過另一方面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那就是通貨膨脹……

……

朝廷有了海量的銀子之後。

那肯定是要花出去的,比如投資搞基礎建設,搞科技研究,搞軍工生產等等。

那也就意味著大量的銀子將會流入市場,這必然就會導致物價上漲,銀子的購買力下降。

而這種情況最終苦的還是老百姓。

通貨膨脹就是你熬了 10 碗粥,別人一桶水倒進去,淘走 10 碗,剩下 10 碗給你,你看似沒虧。

其實你那 10 碗稀飯,已經沒有之前的裹腹作用了,人家的一桶水換 10 碗,這就是無本的買賣。

說白了,通貨膨脹就是你的錢是辛辛苦苦掙來的,並且對應著等值的勞動成果,或者說是各種物資。

某些人的錢卻是印出來的或搶來的,這樣就缺少了對應的物資和勞動成果。

當兩者摻和在一起放在市場上流通,你的錢必然就貶值了。

所以朱慈烺也在計劃著這麼大筆的銀子,該怎麼合理又合適的花出去?

後面朱慈烺想了一下,決定先找幾個專業人士,去將八大晉商經營的票號整合起來,成立一個大明銀行。

把其中一部分銀子,作為大明銀行的儲備金。

接著透過貸款或者是直接投資的方式,把銀子慢慢的投入到各種實體產業當中去。

這樣依然會有通貨膨脹,但是通貨膨脹的程度就沒有那麼誇張了。

而保持適當的通貨膨脹,這也是經濟持續增長的要素之一。

否則大家都不花錢,也不拿錢出來搞投資生產,這對經濟發展是很不利的。

作為 21 世紀穿越過來的穿越者,朱慈烺對於這些基本的經濟規律還是知道的。

所以現在他的一個重要工作。

就是想著怎麼用一些合適的大工程,可以花掉大筆銀子的同時,又能帶動整體的經濟發展,並儘量讓老百姓得到實惠。

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朱慈烺把他的想法提出來之後,然後讓人去想辦法完善。

畢竟他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什麼事情都由他來幹。

朱慈烺還有其他更緊急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之前派出去的三支大軍,有兩支都已經完成了任務。

曹變蛟他們在遼東那邊,現在進展如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