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斷後。這名蘇軍上將,用他自己和數萬蘇軍的悲壯戰死,換得第5集團軍和騎兵總計12萬部隊,成功抄小路從伏爾加格勒茨基鑽入烏拉爾高原。突圍成功。

率部突圍的波塔波夫少將本來想去奧爾斯克,但部隊還沒啟程,剛剛攻佔烏拉爾河入海口阿特勞的杜子山回到阿克糾賓斯克,率從後方趕來的2個軍在內的28萬將士,向奧爾斯克發起總攻。

逃出生天的朱可夫與基爾波諾斯短暫會師後,就被鐵木辛哥派到奧爾斯克負責防守。面對杜子山的兇猛攻勢,手裡只有5萬正規軍和5萬由當地百姓和西哈薩克撤下來的游擊隊組成的朱可夫,再次被打得狼狽不堪。8月1日,杜子山聲東擊西。讓主力進攻奧爾斯克牽制朱可夫的主力後,親率7萬部隊,在當地哈薩克和韃靼民兵的幫助下,成功偷襲奧爾斯克西面的新特羅伊茨克。然後。杜子山利用2門繳獲的305毫米重炮,不斷轟擊奧爾斯克。失去重要的西部屏障,又被重炮和轟炸機連續襲擊,朱可夫只好第三次祭出逃跑**。率領殘兵敗將沿江而上匯合波塔波夫,然後利用森林和丘陵越過烏拉爾河退守奧倫堡。

8月3日,一名激動地年輕通訊士官。在和部隊衝擊到奧爾斯克的烏拉爾河河畔後,發出了一封后來享譽世界的電報。

“祖國,我的雙腳已經橫跨歐亞!”

發出電報時,通訊士官和部隊其實並沒有所謂‘腳踏歐亞’越過烏拉爾河(烏拉爾河是界河),事實上直到7個月後,才有第一支部隊正式越過界河,而且他也不知道,這封電報一度搞得楊秋非常頭疼。但不管如何,奧爾斯克的佔領,意味著中亞盟軍取得了第二個進出烏拉爾的戰略通道。也意味著,長達16天的科斯塔奈戰役全部結束。繼突出部戰役後,蘇軍不僅再次損失超過50萬部隊,使得開戰至今總損失部隊數字增至613萬(其中死亡260萬),還有超過400萬中亞、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地區的蘇聯人遭戰火波及死亡,600萬(光烏拉爾地區就有330萬撤離)人撤回歐洲地區。繼土庫曼和塔吉克斯後,哈薩克也只剩烏拉爾河以西一段沒有光復,其餘地區全部被解放。

得知戰報後,楊秋立刻做出指示,要求部隊不要輕敵,也不要盲如深入,必須先穩固四周,維修鐵路,同時還讓後勤部和國家戰備動員部門抓緊時間,利用一切手段向前線儲備越冬用的重型防寒裝置和燃料。楊秋開始考慮嚴酷冬季的時候,梅生和孫傳芳卻還沒有收手,隨著南線和中路的解決,兩人開始策劃並準備‘秋明…庫爾幹’戰役,希望能趕在入冬前拿下庫爾幹,打通第三條通道。

中國國防軍進入烏拉爾的訊息,引發了一場巨大地震!美聯社透過特殊渠道獲知那名通訊士官發出的電文後,立刻大肆報道中國陸軍進入烏拉爾的訊息,路透社和法新社也紛紛跟進,連華新社也連篇報道這個喜訊。一直用有色眼鏡看中國的華爾街日報,更是在頭版刊登了戰半個篇幅的彩色照片,還配上“他們回來了!”這樣危言聳聽的標題。照片背景是一副歐亞地圖,在烏拉爾河(歐亞界河)旁用箭頭引出一張小照片。小照片上,幾名身著沙黃色作戰服,剛剛訓練完畢的中國新兵揹著槍,坐在一輛‘東北虎’主戰坦克上。長長地炮管指向歐洲,比劃著勝利手勢,對著鏡頭自信的微笑。

從未有過的爽朗、自信的笑容,豪邁熱情和無所畏懼的精神,都被濃縮在小小的底片上,讓美國人和全世界重新認識了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美聯社記者的攝影技術堪稱一流,但更一流的,還有唯恐天下不亂的論調。雖然沒有直接說出來,但滿篇的隱射,讓看過報道的人都不由聯想起差點毀掉歐洲文明“上帝之鞭”。除了隱射中國外。華爾街日報還在文章最後,毫不客氣的把矛頭指向屢戰屢敗的歐洲盟軍。動員(注1)1100萬的英國和英聯邦,動員110萬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