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眼,有些訝異這個名詞。
楚南邊走邊說:“就是日本國社的武裝,主要由反對日本天皇的日本人,旅日朝鮮人和少數琉球人組成,司令是日本國社主席德田球一。從閻寶航他們的提供的情報看,日本國內的怨憤正在增大,所以總統希望他們能發動下層解放運動,撬開日本的天皇制度。。。。。。。”
“這麼說,不準備登陸日本本土了?”沈鴻烈立刻捕捉到內裡的含義。
楚南點點頭:“登陸本土,代價太大,還可能激起日本國民的情緒。所以才要儘快打火山列島和千葉群島,以便徹底地將日本封鎖起來。封鎖後,日本就變成了高壓鍋,總統希望透過琉球、朝鮮和南洋,摧毀外部力量和糧食生產,然後透過一到兩年的持續轟炸和內部挑唆,推動下層的不滿情緒,逼迫高壓鍋自己爆炸。總統認為,天皇是日本的象徵,是精神!不摧毀天皇體系,日本軍國主義就會死灰復燃,只有真正地取消天皇制度,讓日本走混亂的多黨派憲政,才能更好的控制這個國家。但正因為天皇是象徵,所以我們不方便直接動手,那樣反而會激起日本上下的敵視,所以要逼,不斷地逼,逼迫日本普通人無路可走,無法存活,促變由下而上的運動。”
兩人明白了,楊秋是想再一次催發日本傳統的‘以下克上’精神!
“除了此事外,總統還希望我們能從日軍戰俘和海外移民中訓練一批日本志願軍。凡是願意加入志願軍的人,都可以全家移民至中西伯利亞地區,並由我們出面按照每戶500畝耕地,給予相應的移民條件併發放生產資料。這樣,一方面能解決瓦解日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中西伯利亞的獨立運動。葉尼塞河以東的公投準備基本就緒,鄂霍次克海開始後,就會進行投票表決程式。把少數日本人和其他人口移民至葉尼塞河以西的中西伯利亞地區,有助於實現中亞民族的平衡,確保我們的利益,也能實現戰後烏拉爾以東至葉尼塞河的亞歐屏障計劃。。。。。。。”
楚南一口一個‘總統’的講話中,楊秋借戰爭改造亞洲地緣政治面貌的決心,漸漸清晰。
。
。(未完待續。。)
第1010章 戰鼓
五月陽春,舉國上下都進入農忙時節。
糧食已經成為交戰各國最頭疼的事情,除了美國不缺糧外,其餘國家全部轉入糧食配給制度,就連盛產糧食的南亞和印度大平原,也都因為各方角逐,糧食生產荒廢嚴重。以泰國為例,面對中國西南集團軍的持續轟炸,去年糧食產量驟降三成,菲律賓和印尼同樣身處動盪,各類游擊隊比比皆是。就連美國政府,都意識到,糧食問題將可能決定戰爭勝負走向,所以羅斯福於四月底,首次限制糧食出口,僅提供給中英和自由法國等必要盟友,還是限量供應。北京也同樣避不開戰時缺糧的麻煩,截止五月初,國內軍隊人數已經增至626萬之巨,為軍事服務的人員更是多達三千餘萬,再加扶持中亞、朝鮮和波斯等盟友,自身的糧食壓力越來越大。所以進入四月後,顧維鈞不得不放緩改革腳步,內閣的每週例會上,也首次增設農牧報告。楊秋還特意派貝祖貽出訪越南,與胡志明商量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等事宜,為解決大量越南青壯年參軍,勞動力缺失的麻煩,還承諾向越南無償提供三萬輛手扶拖拉機用於耕作,並從廣西等地組織入越糧食生產隊,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最後,總參謀部還給李宗仁秘密下令,允許他在必要時直接派部隊搶奪尼赫魯和印共控制的產糧區。
世界性糧荒初露苗頭之際,各**方也如輸紅眼的賭徒。不斷加強兵力,試圖利用春夏的好天氣,最短時間內壓垮對手。在歐洲,慶良間大海戰結束後第四天,古德里安成功打通巴塞羅那通道,150萬德軍主力,沿著西法鐵路滾滾湧入伊比利亞半島。雖然同盟和協約都表示會尊重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