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回來後,他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見,希特勒還任命他為海軍造船專案負責人,為德國建造更多急需的戰艦。在他的努力下,u型潛艇的建造速度明顯加快,“地中海艦隊”計劃也開始實施,接下來他還打算將技術推廣到驅逐艦和巡洋艦上,並希望將法國、義大利、希臘、南斯拉夫甚至蘇聯的造船設施都納入統一管理。照他的估算。如果可以將上訴地區的造船能力集中起來科學利用,最多4年,德國就能建造出一支媲美中國的強大海軍。但這個美好願望,卻因為英美持續對德國沿海的轟炸變得灰淡,而元首的一個電話,更是讓它徹底破滅。

“元帥,岡瑟上將。”船靠岸後,哈坎就看到雷德爾和海軍上將岡瑟…呂特晏斯。後者是德國海軍目前經驗最豐富的艦長,有多次海上破襲的經驗。“哈坎艦長!”見到他。呂特晏斯立刻敬禮。這是一種尊敬,哈坎雖然早就退役,但“不沉的塞德里茨號”的傳奇,已經成為德國海軍的象徵。

“裝置都已經帶來了。只要一個晚上就能修好。”看著海面上的雄壯艦隊,哈坎目光溼潤,但又很擔心:“元帥,這樣的天氣太糟糕了。海浪會讓軍艦無法瞄準,為什麼不能再等等呢?“彼得…施特拉塞爾”號航母還有一年就能完工,兩艘h39型戰列艦到43年底和44年初也能交付。還有新的巡洋艦和驅逐艦。2年!只要再等2年,我們就能擁有6艘戰列艦(哈坎把沙恩看成戰列艦)和3艘航母,如果能等4年,就有8艘戰列艦、8艘航母和10艘重巡洋艦。。。。。。。”

“哈坎,元首不願意再等。”雷德爾擺擺手,打斷他的話。

不是他不想聽,而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當初希特勒信誓旦旦向他保證1944年前不會有戰爭,所以德國海軍的造艦計劃全都是圍繞這個時間表來進行的。如果早知道戰爭會提早5年,他肯定早就學中國,在1936年就把國內船塢全部鋪滿。“敵人的海上力量在加強,美國的增兵速度已經讓元首無法忍受,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一次進攻,遏制猖獗的大西洋航道。冬季確實會影響作戰,但氣象條件是均等的。而且我認為,天氣越惡劣,反而越能限制他們的航空力量。”呂特晏斯解釋為何選在冬季出戰。

老哈坎點點頭,東亞戰爭證明,航母已經取代戰列艦成為海上新霸主。但因為戈林的反對,德國海軍直到去年才擁有第一艘航母,而且航母上的飛行中隊至今都隸屬於空軍,而不是真正地海軍航空兵!這種複雜關係,讓德國航母之路格外艱難。萬幸的是,德國身處世界上最艱難的大海,尤其是冬季高海況的情況,會讓英美艦載機出動困難,削弱他們的航空作戰能力,發揮德國海軍裝甲更厚,炮火更精良的優勢。但他還是覺得主力艦隊不應該去搞破襲:“可以讓鄧尼茨的潛艇去做這些事。”

“他?哼!”提起鄧尼茨,呂特晏斯中將冷哼一聲:“除了每天去向元首彙報戰果,修建耗時耗力的老鼠地堡(指德國在大西洋沿岸修建的眾多潛艇基地),讓元首終止水面戰艦的建造外,他還為海軍做了什麼?”

呂特晏斯的話在德國海軍內有相當大的代表性。並不說鄧尼茨不是一名好軍人,其實鄧尼茨在海軍中的口碑不錯,大家不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為他一直利用潛艇的戰績,遊說希特勒取消2艘h39型戰列艦和“彼得…施特拉塞爾”號航母在內的眾多主力艦的建造,將鋼鐵和緊缺資源用於更多潛艇。如果不是蘇聯的廉價物資,他差點就成功了。但在雷德爾和呂特晏斯這類海軍人眼中,水面艦隊才是海權的唯一正確道路。

“快動手吧,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號馬上要了,我們時間不多。”雷德爾打斷了爭論。

哈坎不再廢話,立刻帶人為“齊柏林”號更換損壞的發動機部件。第二天凌晨四點修復工作結束後,呂特晏斯告別兩人,率艦隊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