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並在隨後四年頑強的將戰火一直放在敵人境內。雖然最終因為實力、疾病和糧食等原因失敗,但其軍隊短時間的爆發能力讓那些自喻世界強軍的國家黯然失色。所以對國防軍來說,短時間內能動員起多少軍事力量是這場戰爭的關鍵。雖然鐵路網比不了歐戰,但得益於歐戰才剛剛結束,很多原本應該復原的很多老兵還沒有離開的機會,短短几天內安東城就集結起了數個師的兵力。
第五一六章 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清晨的上海已經忙碌起來,幾年前還髒亂差的華區正變得越來越繁華。反倒是之前規模龐大的租界區因為德日俄三國自動或被強行撤銷後,租界區一下縮小很多。失去租界後日本領事館搬進了公共租界,和大英帝國一樣日本也不願意將總領館搬到南京,似乎想用這種方式緊跟盟友。領事館前,幾個學生鬼鬼祟祟,遠遠地見到他們後印度巡警立刻鳴哨警告。
幾張大字報和標語卻已經被貼到牆上,還有用毛筆書寫擦不掉的斥罵和怒火。
日本駐華大使小幡酉吉站在視窗,默默看著沒讓保護領館計程車兵去幹涉。馬關條約後伊藤博文等日本有志之士努力建立起來的中日特殊關係在上次中日戰爭後已經蕩然無存,兩國民眾間的敵對行為越來越多,隨著中國教育部將甲午、旅順大屠殺等等事件正式寫入教科書,中日之間的宿怨不是縮小而是擴大了無數倍!黃海衝突後,普通中國人心中的仇日思想再被點燃,報紙評論口誅筆伐,大有淹沒日本島的架勢,在這種瘋狂的鼓動下學生們首先參與了進來,遊行、抗議乃至像剛才這樣在各類日本駐華地區抹黑髮洩。
短短几天,四十幾歲的他鬢角都白了不少。
到底怎麼了?從1911年起,遠東就似乎出現了一個讓人看不見卻時時刻刻籠罩擴大的漩渦。衝突、謾罵、對峙、交戰。。。。。。中日兩國各不相讓,無數生命和年輕人被捲入進來。花了二十年時間。耗資巨大部署和扶持的在華利益代理人和親日派幾乎被徹底掃了個乾淨,孫逸仙那些被扶持的政客也直接踢出國門至今不敢回來。中國年輕人正變得越來越自信,過去三年赴日留學生人數減少到個位!反而轉向更遙遠的美法英三國,全面學習日本的口號也變成了“學習西歐,超越日本”。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和那個高大甚至需要仰視的身影有關。
他統一了中國,實行全民9年制免費教育。推進國家基礎建設、加速工業化革命,改革社會和土地政策,完善國家賦稅制度。實現立法與行政的分離,讓二十年前毫無鬥志的軍隊搖身變成連歐洲都不敢輕言打敗的強軍!很多事情其實單獨看並沒什麼太過人之處,但將所有這些捏合到一起就會發現。他。。。。。。正在逐步奠定現代中國的基礎!!所以,美國人稱其為“東方華盛頓”,法國讚許他為世界最大民主領導者,德國也一度視其為東方的最好合作夥伴,就連一項吝嗇讚美的大英帝國,都稱其是“擁有納爾遜精神的開拓者。”
愚昧封建的中國似乎一夜間就成了香餑餑,連保守的英國下議院上月都首次敞開議會大門,歡迎國社黨青年會會長陳果夫和財政部長張文景訪英,並公開讚許他們是中國年輕一輩的佼佼者。這是怎麼做到的?很多學者都反覆深究其中原因,但在小幡酉吉這類資深外交家看來。一切都非常非常的簡單。
軍事勝利和積極靠攏歐洲的走出去戰略。
對北洋的壓倒性優勢!對日本的勝利!主動走向歐洲參與世界最大戰爭,並以一場被各國奉為經典的陸軍大戰役拉開走出去戰略,在沒有能力制定規則前乾脆遵守西方制度和規則,重視西方的契約精神,並公開在美國國會許諾!然後就是跟在軍隊後面的是留學大潮。商業貿易的走出去融合。當這些匯聚起來,就變成了一股自上而下的洶湧大潮!作為研究中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