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能拿起書消遣時間。才翻兩頁,敲門聲響了起來,美女秘書嚴玉秋帶著從法國趕來的王正廷步入房間。讓他微微驚訝的是,除王正廷外,身後居然還跟著一位頭髮花白。戴著眼鏡神態疲倦的老人。
“特勞恩閣下!”
等看清楚老人的面貌後,楊秋豁然而起。足足9年不見,特勞恩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不僅看上去蒼老很多,戴上眼鏡。而且當年擔任駐華公使的氣質也全部消失,有些發白的衣角說明,他這些年過的非常不如意。…;
能再次見到楊秋,特勞恩也非常高興。雖然兩人過節頗多,但當初在中國時楊秋也的確挺照顧他,尤其是歐戰爆發後他們這些旅華外交官都被專門送至美國。很多人前往南美,他則搭乘美國貨船冒險回到德國。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隨後中國就參戰了,而且還加入了英法一方,所以他這位前駐華公使受到鄙夷,逐漸被同事排擠不得不與17年底正式辭職。但由於德國戰敗國內動盪,這些年只能依靠積蓄艱難度日,如果不是王正廷來找他,或許過一段時間就會和大多數德國中產家庭一樣,前往美國尋找機會。
“特勞恩閣下,您。。。。。。這些年過的還好嗎?”
面對楊秋的關懷,特勞恩倒是很灑脫的推推眼鏡,看看漂亮的嚴玉秋笑道:“一定沒您那樣好。”
“呵呵。。。。。。。。”
嚴玉秋不懂德語,但女人的直覺讓她感覺特勞恩在拿自己取笑楊秋,臉頰紅紅的關門退了出去。王正廷在法國也選修了德語,楊秋本身德語不錯,所以三人都不需要翻譯就能流利對話。
其實特勞恩人不錯,在華時雖然不乏賺點小便宜,但比起那些鼻孔朝天英國人矜矜業業很多。從通氣管交換後來的磺胺、船隊交付,說服青島要塞投降等等既幫了楊秋,又幫德國拿到急需的技術。尤其是磺胺和通氣管技術幫了很大的忙,德軍傷員的感染死亡率比歷史上減少3成,潛艇擊沉商船數量是平行世界的1。4倍!但德國的敵人實在是太強,尤其是暗暗資助的美國,更是將德國資源不足,縱深狹小的問題百倍放大,最終因為內憂外患才不得不簽署恥辱的巴黎和約。
這也是楊秋抗拒第三帝國的原因。除非是美國不參戰,否則即使中德攜手也很難。畢竟蘇俄縱深太廣,德國缺乏海軍後英美可以從容支援。歷史上二戰時美國才發揮出一半國力,要真全部爆發出來扶持蘇聯對抗中德,會很可怕。而且斯大林只要切斷通往烏拉爾的鐵路,幾千公里寒區的補給和消耗就足以耗死百萬軍隊。日本擋不住美國海軍,最後就是缺乏海外基地,或許製造業能匹敵德美但絕不會比美國強大的中國自己出馬,但登陸距離遙遠航線危機重重,最終結果就是互拼消耗,即使勝利犧牲也會極大,何況獲勝的機率很小。
好戰略家的首選一定是用最小代價,獲取付出後能得到的最大收益。歐戰賭博是沒辦法,不賭就沒機會了,但下次世界大戰由於中國崛起至今局勢不明,所以他決不能用千萬年輕人的命來賭博。
特勞恩這些年也很關注楊秋和中國。尤其是中俄、中日和最近出現的蘇門答臘油田危機都說明,中國正在楊秋的帶領下左衝右突試圖奠定國家地位。這樣的路很難走,德國選擇戰爭但失敗了。而且他相信,中國最終也需要一場曠世大戰,才能最終奠定所有事情。
雙方心照不宣,都避開了敏感話題說起經歷,連王正廷都看著特勞恩多次洗滌後發白的衣角暗暗佩服。由於太投入。不知不覺天色就黑了下來,直到嚴玉秋叫三人吃飯才恍然發現已經很晚。
已經很久沒能享用的美食並沒打動特勞恩,端起酒杯喝了口追問道:“楊。你為什麼來德國?現在可不是訪問的好時間。”
“您猜猜?”楊秋故意問道。…;
特勞恩放下酒杯,眯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