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負責戰時工商的廖仲愷先開口:“戰時經濟轉換開始時有些亂,但現在已經好多了。工業生產總量已經出現明顯增加,全國有資質的工廠都已經進入軍工轉換。總統提出的十萬小作坊計劃也全部發放完機器,速度快的已經造出首批標準零件,大部分的質量都達到要求。目前我國的石油儲備庫存還有1200萬噸,國內油田也已經能確保戰時最低的每年2500萬噸標準。銅鎢錳鉻等重要有色金屬儲備270萬噸,上月還首次交付1噸司克龍(鋁鋰合金),2噸鎳基合金和1噸鎳基鈦合金。主要化工品的錦綸、化肥、合成橡膠、炸藥、三酸兩鹼、合成氨、磷鉀都有很大提高,今年的總產量預計是2500萬噸,是去年的1點3倍。粗鋼最少4000萬噸,水泥3200萬噸、煤炭5億噸。。。。。。。。天然橡膠、生絲、桐油、鎢和豬鬃等戰略物資都已經實施國家管制,局勢未明朗前我們不建議大規模出口這些緊俏貨。
軍工方面,31型坦克已經減到每月300輛,36型增加到每月400,年底增加到600輛沒問題。從目前平均每月約消耗200輛看,產量還是足夠的,沒必要立刻放大。其它裝甲車輛目前是每月3500輛,各類車輛每月55萬輛(含摩托不含拖拉機,還有一半汽車廠轉產航空)。每月可以下水22艘萬噸輪,35艘軍艦(含登陸艇等)和其它船隻78艘,年總造船噸位預計在600萬噸上下。飛機是最快的,光上月就交付了3113架,同月消耗才372架。早期的厲風和化蛇都已經移交給小廠減少產量,這部分主要用於改裝對地攻擊飛機,裝備亞盟軍和出口。最主要的雙電(海軍閃電、空軍雷電)戰鬥機每月730架,新教練機每月210架,轟五320架,轟七230架,運十260架,運六130架,運八和運九36架。新的殲八天權型戰鬥機剛開始上線,零配件生產還沒跟上,所以這半年最多隻能保證每月一個大隊(118架)。噴氣飛機也開始預產,但它們的產量受到鎳基等新材料的限制,年內每月最多隻能交付30架。槍炮方面,現在每月還可以交付各類槍支20萬支,各型火炮5500門以及配套的全部彈藥。
戰爭和勝利等刺激下,再加十萬小作坊計劃,已經明顯帶動起工業擴張熱潮。我們的預計是,產能峰值應該出現在41年底或42年初,但困難也應該在這個時候會出現!因為到時候很可能要打三線戰爭,而且我們工業產能餘量比英美要差很多。要是能獲得英美支援,從美國引進一批新制造裝置和技術,或許還能往上竄一截。”廖仲愷把檔案一合,最後說道:“從總的情況看,我們因為動手早,所以儲備比較充足。只要不出現大變故,維持中亞戰場和消耗量沒有問題,再加上波斯灣和高加索日子會緊點,但要是加上日本。。。。。。只要軍隊能確保沿海安全,工業就能撐住,但糧食。。。。。。恐怕就不夠了!”
“對!”
貝祖貽接過來繼續說道:“軍隊抽走六百萬青壯勞力不會有太大麻煩,主要是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餘糧本來就有限,這些年的儲備量一直上不去,還是靠戰前從美國進口才勉強湊足。中亞又太遠,交通經濟落後,連很多建築材料都不能滿足。最近的工業城市鄂木斯克和彼得羅巴夫斯克產量很低,除非拿下車里雅賓斯克和奧倫堡,才具備系統性的工業補給能力。所以部隊在前面打仗,我們就要跟在後面修路架橋,造機場和後勤中心,消耗極大!現在我國管理內的中亞人口已經接近400萬,拿下此戰起碼又增200萬。而且現在的仗都圍繞著產糧最大的河中平原展開,想全部恢復至少要41年。至於3010工程中的雜交水稻專案也不知道何時突破,所以這個壓力是很大的。
解決辦法有兩個,第一是法屬越南、呂宋、暹羅和印度這幾個亞洲主要產糧區隨便拿一個。第二就是儘快解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