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別的不敢說,最起碼把目前的德國海軍全拉出來,也不是秉文手下一支分艦隊的對手。
秉文知道他是借開玩笑想參觀江南廠,內裡的意思恐怕除了合作外還想試探中德是否有攜手可能。攜不攜手不是他能決定的,連參觀江南廠都有困難。放在三個月前隨便參觀也沒什麼問題,但現在卻不行。因為江南廠已經開始建造新航母,還在積極籌備建造戰列艦。而最重要的是!前兩年服役的四艘珠江級輕巡洋艦正在廠裡接受秘密改造,安裝一種可以發現數十里公外目標叫雷達的新裝備。不僅僅前四艘,後面四艘以北朝鮮名義建造的珠江級也將安裝雷達,如果實驗好的話,未來所有艦船都要安裝。
但目前來說,這項技術機密程度非常高,如果不是因為開發它的聯想公司和江南廠有合作關係,其它廠還沒涉獵此項技術,肯定不會放在上海這麼繁華的地方。
哈坎在中國生活工作十幾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和中國海軍打交道,所以見到他露出沉思的模樣,就明白江南廠可能有重要軍工任務。以前或許還能找楊秋試試,但現在他已經為克虜伯造船廠服務,身份不同,所以笑道:“文,不用太為難。”
“這樣吧,我帶幾位去求新廠看看最新的油輪如何?”哈坎身份與眾不同,何況中德之間雖然沒結盟,也沒到撕破臉的地步。所以秉文決定帶他們參觀最近沒有重大專案的求新廠。
哈坎有些可惜,不能看到最新銳的中國海軍技術,但法爾肯豪森卻非常積極,大概在他看來拉攏一位艦隊司令會為隨後的工作打好基礎。不過威爾曼大使對造船沒什麼興趣,聊幾句後便和三人分手前往世博會德國館檢查,希望能借此機會讓中德貿易再上層樓。
即使是艦隊司令,也不可能隨意帶人參觀有軍工專案的工廠的,所以秉文先去國家安全域性上海分局備案,然後才帶兩人前往船廠。由於正處於翻船臺的過渡期。船廠內只有一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在船臺上,倒是舾裝區見到了來此維護的重慶號戰列艦。北京級是世界唯一在條約期內開工的頂級戰列艦,保密程度還比較高,所以以秉文的身份也只能帶兩人在甲板上走走。
即使如此。法爾肯豪森依然兩眼放光,詢問也非常仔細,而且還時不時刺探幾句民國經濟資料。反觀哈坎卻更在意船臺上那艘世界最大的8萬噸級油輪。這個噸位,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已經能自建更大的戰列艦平臺呢?所以他也按耐不住好奇心。問道:“文,你準備怎麼應對日本海軍?華盛頓條約明年6月就將到期,義大利、法國和日本應該都不會在遵守。靠北京級恐怕很能取得競賽優勢。”
他的話勾起了秉文的共鳴。說心裡話,秉文是比較急的,因為他非常清楚各國突破海軍條約早已不是秘密。美國已經在設計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超條約的義大利維內託級、法國黎塞留級都已經動工或者接近開工,日本秘密籌備的大和級也到最後階段,預計1936年春就可以開工,連德國的俾斯麥級其實也已經傳回下月開工的情報。偏偏此時國內對是否建造更大噸位新戰列艦有不同意見,海軍內部也有不少人覺得應該增加航母,而不是建造戰列艦這種舊思維武器。
秉文雖然支援後者,但更清楚航母也非萬能。海軍之怒演習已經多次明確無誤的顯示,航母在夜間作戰中只能當看客,在島嶼密集或近海地區也有很大的侷限性,所以他是贊同建造戰列艦的。可他一個人無法代表整個海軍,最關鍵的是,總統在此項上態度不甚明朗。
法爾肯豪森是經歷過歐戰,親眼看見德國沉淪的老資格軍人,所以對軍人不能一展所長份外敏感。見秉文忽然沉默,隱隱猜到的肯定是海軍新戰列艦建造受阻。但他還以為是蘇聯威脅太大陸軍佔用軍費太多,所以不失時機的說道:“司令官先生,雖然我不是海軍,但也知道海軍建設必須儘可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