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
在正常情況下,頸動脈竇不斷地感受血液的壓力變化,傳遞神經衝動進入延髓,刺激迷走神經中樞,使心跳活動不致於過強,動脈血壓不致於過低或過高。當血壓突然升高時,頸動脈竇要承受較大的壓力,於是它就會頻頻地放神經衝動,傳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樞,使心跳減慢、血壓下降,以保持心率、血壓的相對穩定。相反,在血壓突然下降的情況下,頸動脈竇承受的壓力也隨之減弱。此時,它又可以透過減壓反射來調節動脈血壓,以保持血壓的相對穩定。
由於頸動脈竇的存在,使頸動脈三角對一切外界壓力顯得十分敏感。當頸動脈三角遭到直接打擊或壓迫時,頸動脈竇所承受的壓力要遠遠過迴圈血壓。這種強大的壓力刺激會透過延髓的心血管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心臟功能抑制或心臟功能衰竭,使心率驟減、心力衰弱、血壓迅下降,並因腦供血、供氧不足而很快導致昏厥或死亡。如果同時壓迫兩側的頸動脈竇,幾秒鐘內便可以使人昏迷。
2、迷走神經對心跳、呼吸的雙重抑制作用
迷走神經起始於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樞,在頸部行走於頸動脈鞘內,並於頸動脈三角處接近皮下,向下進入胸腹腔,分別支配著氣管、食管及胸、腹腔各臟器的活動。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樞和它出的迷走神經纖維,分別構成了心臟抑制系統和呼吸抑制系統,對心肌收縮和吸氣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在正常的生活情況下,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保持著一定的緊張度,並且這種緊張度經常高於心、肺交感神經的緊張度,以此保持穩定的心率水平和正常的呼吸頻率和呼吸深度
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會刺激頸部的迷走神經,對心跳和呼吸產生雙重的抑制作用。迷走神經受到刺激以後,會將興奮傳入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心率減慢、心力減弱,血壓大幅度下降,同時還會引起長時間的反射性閉氣使吸氣突然終止。甚至會引起心力衰竭和呼吸驟停而導致死亡。
腹部的要害主要集中在上腹部。
在上腹部中區,胸骨劍突以下,兩側助弓由上向下,由內向外斜行,形成了一個以兩側肋骨邊緣為界,下口開放的三角區。這一三角區被稱為胸骨下角或腹上角,通常又被俗稱為心窩或心口。成年人的胸骨下角一般為直角,矮胖者常為鈍角,瘦長者常為銳角。
腹前心窩處自古被人視為要害部位。中國民間點穴把胸骨劍突下稱為“黑虎偷心穴”,再向下為經絡之上的“巨照穴”。這兩個穴位在技擊點穴中部被當作“死穴”,認為用力打擊可以使人致命。
1、敏感的腹腔神經叢
腹部神經極其豐富。腹壁的神經分佈與腹膜神經及腹腔臟器神經有著密切的聯絡。由於腹腔內臟器眾多,腹腔的神經分佈尤為豐富。支配各臟器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彼此交錯成神經網路,在腹腔內形成了很多神經叢,其中最主要的神經叢為太陽神經叢。太陽神經叢位於腹腔正中,相當第第一腰椎段,體表位置在腹前壁的劍突與肚臍之間。腹腔太陽神經叢分為兩個半月神經節,與腹腔內的其它神經叢構成複雜的神經聯絡,廣泛分佈於腹壁、腹膜及腹內臟器。刺傷腹壁和腹膜,震盪、牽拉腹內臟器,都可以刺激腹腔太陽神經叢,引起強烈的神經反射。因此,以拳、腳打擊肚臍以上的上腹部,尤其是打擊胸骨劍突下的心窩處,可立即引起劇烈的腹痛使人不能呼吸、不能直立、腹肌痙攣、癱倒在地。甚至可以因為強烈的神經反射作用,使人暈厥或昏迷。有力地打擊心窩處,可以將胸骨劍突擊斷造成大量的腹腔內出血,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2、緊貼於腹壁下的胃臟
上腹部又是胃的所在部位。胃的位置在上腹部中區稍偏左側。胃是人體消化道中最寬大的部份,上接食管、下連十二指腸,上、下兩端固定。除此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