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那裡的老先生醫術高超,深得百姓信賴。然而,有一天,一個面色蠟黃、身形瘦弱的男孩,被匆匆抬進了這家藥堂,打破了小鎮的寧靜。

男孩大約十歲左右,是二十里外某大戶人家的獨苗。家人焦急地訴說著病情,他們已經尋訪了多位醫者,嘗試了無數藥方,但孩子的病情始終不見好轉。聽聞老先生的名聲,他們特地前來求診。老先生聞訊,慌忙起身接診,仔細地為孩子把脈診斷。

經過一番仔細的檢查,老先生眉頭緊鎖,心中已經有了計較。他緩緩開出一劑藥方,遞給了旁邊的學徒,讓他按方抓藥。他告訴家人,孩子得的是蟲症,只要驅除了體內的蟲子,病情自然就能好轉。家人聽後,滿是歡喜,連忙道謝,等待著抓藥。

然而,就在這時,學徒卻口中唸唸有詞:“二兩不如三兩好。”老先生扶了扶眼鏡框,白了學徒一眼,心中卻暗自思量。他深知,醫學之道在於精準,藥量的多少直接關係到病情的轉歸。但此刻,他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默默地點了點頭,示意學徒按方抓藥。

第二天傍晚,一位騎馬人興沖沖地來到了藥堂。他一進門就給老先生下跪,連聲感謝。原來,他是昨天那位男孩的家人,特地來報喜並答謝的。他告訴老先生,孩子服用了藥方後,病情果然有了好轉。他感激涕零,表示明日中午將設下酒宴,一來慶祝兒子得救,二來答謝老先生的救命之恩。臨出門時,他再三懇請老先生一定要光臨,並說會派人來接。

老先生聽了,心中不禁有些得意。他一向以醫術高明自居,如今又救了這大戶人家的獨苗,自然是倍感榮耀。然而,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他告訴來人,自己會準時赴宴,並叮囑他們好好照顧孩子。

然而,就在老先生準備出門上轎時,那學徒卻再次開口:“去了不如不去好。”老先生聽了,心中不禁一凜。他回頭狠狠地瞪了學徒一眼,但心中卻開始泛起了疑慮。他知道,這個學徒雖然年輕,但平時聰明伶俐,對醫術也有一定的見解。他的話雖然有些突兀,但卻讓他不禁開始重新思考這個病例。

然而,老先生終究還是沒能抵擋住盛情邀請和心中的得意。他簡單梳洗後,便坐上了來接他的轎子。一路上,他心中既期待又忐忑,不知道這場酒宴將帶給他怎樣的驚喜或驚嚇。

然而,還未到下午,藥堂突然來了幾個衙役。他們三下五除二地查抄了藥堂,還將學徒帶走詢問。原來,就在酒宴還未結束時,那男孩突然肚痛嚎叫,不一會兒從嘴裡、鼻子裡竄出了好多蟲子。最終,他因病情惡化而離世。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對於老先生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他無法接受自己精心治療的患者竟然會如此突然地離世。他被官府帶走,在牢裡。他感到痛心疾首,同時也對學徒的話產生了深深的思考。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醫術和判斷,也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病例的始末。

一個月後,老先生的故人和親朋用很多銀兩將他們師徒二人從牢裡救回。回到藥堂後,老先生便問學徒那兩句話的含義。學徒解釋道:“第一句話是提醒您下的藥量有點輕,因為這個病人的蟲症比別人重。第二句是說,由於您的藥方足以將病人肚子裡的蟲子打懵,使它們暫時不再折騰,從而使病人感覺和好了一樣。但您在參加盛席時,我擔心鑼鼓喧天、美味佳餚會刺激那些懵死的蟲子甦醒過來。一旦它們甦醒過來,危害一定會大增,病人羸弱的體質肯定受不了。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說‘去了不如不去好’。而那藥量如果再加一兩,就能把病人肚子裡的蟲子全部殺死,病人也就不會喪命了。”

聽完學徒的解釋,老先生恍然大悟。他深感自己的疏忽大意。釀成大禍,同時也對學徒的聰明才智和醫術見解感到敬佩。他拿出五兩銀子遞給學徒,並讓他離開藥堂。自立門戶。從那以後,學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