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在說什麼,問身邊的張良怎麼回事,張良說他們在謀反。劉邦問為什麼,張良說怕他以後不會封他們高官。劉邦又問怎麼辦,張良就問他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雍齒,因為他雖然功勞多,但太張狂,自己曾經想將他殺掉。張良聽了就讓他封雍齒為侯,這樣,大家就覺得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能受封,他們就更不用著急了。於是,劉邦大擺慶功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當場命丞相和御史抓緊時間草擬論功行賞分封的名單。張良的計策果然奏效,眾將的心都安定了。
對於六國的後裔,劉邦則將他們和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
關於丞相的過大權力,劉邦透過把蕭何下獄來打擊削弱相權。在劉邦平定了英布叛亂回到長安後,蕭何提議把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去耕種,因為上林苑基本上已經荒蕪,並不是養獸供皇帝狩獵的地方。劉邦一聽就惱了,硬說蕭何拿了商人的賄賂,所以才替他們說話,借百姓之名為商人牟利。劉邦將蕭何關進了監獄,幾天後,有大臣問丞相犯了什麼罪,劉邦卻為自己狡辯說:“原先李斯做秦國的丞相,凡是功勞都歸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擔。但現在丞相蕭何卻接受了商人的賄賂,替他們求我開放上林苑,刁買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透過打擊元老功臣蕭何,劉邦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將皇帝的權力提高了。
在鞏固強化皇權方面,劉邦也是想盡了辦法,一是透過尊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二是透過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這兩件事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
在經歷了春秋和戰國長期的混亂之後,又經歷了短期的秦朝統治,再加上秦末戰爭,這使得人們心中沒有忠君的觀念,還保持著戰國以來就形成的“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思想,這不利於皇權的鞏固。劉邦透過尊重父親來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禮法,尊重長輩,效忠君主。
劉邦和父親太公在一起住,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順,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覺得沒什麼,也習慣了。但太公的屬官卻覺得不合適,就勸他說:“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當今皇帝是您的兒子,但他也是人主。您雖是他的父親,但也是他的大臣。讓他這個主人拜見您這個大臣,不合禮儀。況且這樣也顯不出皇帝的威嚴。”
等劉邦再拜見父親時,太公就提前拿著掃帚出門相迎,然後倒退著進屋,不給劉邦行禮的機會。劉邦很吃驚,跳下車去攙扶父親,太公趕忙說:“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劉邦便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舉兩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嚴,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父親了。
第二件事是對同母異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處理。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他們兩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但最後放過了他。劉邦做皇帝后,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為郎中。丁公聽說了,就覺得連季布這樣給過劉邦難堪的人都能釋放做官,他這個曾對劉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沒想到,卻被劉邦抓起來。劉邦對眾人說:“丁公做項羽的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喪失了天下。”劉邦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
撒手人寰
做了皇帝,為了皇權的鞏固,劉邦費盡心機。本來他年齡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又中了箭傷,到了長安病情加重。呂后找來名醫,劉邦問他病情,醫生說能治,劉邦一聽口氣,就知道不會好了,氣得大罵醫生:“我原來只是一個百姓,手提三尺劍得到天下,此乃天命。現在天要我死,就是神醫扁鵲來了也沒有用!”說完賞賜給醫生五十金打發他走了。呂后看著彌留中的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