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透香,行如飄風,目視百步而見秋毫,種種證驗特異,隨功夫深淺而呈現。總之,該書“深達道妙,凡仙家不傳之秘,於此盡情掬示,纖悉無隱,循此修煉,始無歧誤之弊,能入真仙之境是誠五祖七真一切聖賢之要典。”
其中丹道經典為《周易參同契》、《鍾呂傳道集》、《指玄篇》《大還丹契秘圖》、《先天金大道玄奧口訣》、《悟真篇》、《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等
為唐五代宋初道士陳摶開創,該派以陝西華山為祖地,故亦稱“老華山派”,見錄於《諸真宗派總簿》。陳摶(871—989),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或為普州崇龕(今四川安嶽)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天地理。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於是放棄仕途,遊歷名山,求仙訪道,隱居在武當山九室巖內養修煉二十餘年,後來移居華山雲臺觀和少華山石室四卜餘年,與呂洞賓、麻衣道者、譚峭等為師友,深研先天易學、內煉丹道。
其思想融儒、道家學,陳摶承老莊之思想,啟宋代理學的思想潮流。傳嘗作《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和《先天圖》,其《無極圖》後被周敦頤演化成“太極圖”,其《先天圖》被邵雍演化為“象數”體系,更為宋代理學的重要形成部分。
第280章 何謂金丹2
陳摶的內丹理論,以道為主,兼融儒、釋,構成一套系統的理論體系,在道教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宋元內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他將易學卦理融人道教煉丹術中,用以解釋內丹修煉過程中的玄妙變化,以生動形象的《無極圖》勾勒出內煉的全過程及其順逆陰陽、五行和人體竅穴等方面的聯絡。陳摶的《無極圖》有縱列的五個圓圈,表示內丹修煉的全過程。朱彝尊《經義考》說該圖“為四位五行:其中由下而一l,初一目:玄牝之門;次二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次三日:五行定位,五氣朝元;次四日:陰陽配合,取坎填離;最一l日:煉神還虛,復歸無極。”道教中稱此為長生之秘訣。這本來是逆煉歸元內丹理論的一幅圖解,從“冥心太無”人手,待靜而動依次漸進,復歸於無極。這種“順則成人,逆則成仙”的基本原理,始終貫穿於內丹修煉的全過程。
無論是南宗、北宗,還是中派、東派、西派,無論是清靜孤修派,還是陰陽雙修派丹法,都主張逆修返源,將性命還歸虛無。
此外,陳摶在內修方面,尤其重視“睡功”(胎息法),其修煉著作還有《九室指玄篇》八十一章,《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陰真君還丹歌注》等。
南宗,又稱紫陽派,以北宋張伯端為開山祖師,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主張“先命後性”、“言命處多,言性處少”的修煉方式,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
張伯端是南宗代表人物,字平叔,號紫陽,浙江天台人。他自幼好學,廣涉三教九流,曾為府吏數十年,後來忽悟“一家溫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祿,心向蓬萊仙路,便縱火燒燬案上全部文書,以“火焚文書”罪,被髮配嶺南。後在四川成都遇真人劉海蟾傳授以金丹內煉要訣。後著丹經《悟真篇》,傳法於石泰,石傳薛道光,薛傳陳楠,陳傳白玉蟾。此五人後被譽為“南宗五祖”,主張清修,其實,內丹派南宗的實際創始人為白玉蟾。
張伯端思想端承鍾、呂之學,祖述黃老,仿效《周易參同契》,著為《悟真篇》,內丹之學遂大顯於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之:“是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張伯端認為道、儒、釋“教雖分三,道乃歸一”。但與全真北宗不同,南宗丹法,重在命功,先命後性。張伯端主張修性又修命,而且是先從修命下手,所以能出陽神,而禪法只求速成,跳過了命功,所得便落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