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自整衣衫,正襟危坐,坦然受之。

深沉夜幕天邊,白虹劃過明月。

君子玉,浩然氣,兩袖飄搖起清風。

學生跪坐在書案前,先生站立在講臺上。

先生與學生,開始傳道,授業,解惑。

孔長秋看著臺下學生,言道:“人人皆有利己心,這並無錯。但若先有私心,再生利己心,因損他人之利益,這便犯了錯。”

學生點頭,靜靜思索。

片刻,聞硯抬頭看向臺上先生,問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乎?”

孔長秋微微搖頭,反問學生:“聖賢就一定不會犯錯嗎?”

聞硯搖頭,言道:“且有聖賢書,聖賢書上即真正道理!”

孔長秋手撫長鬚,略微思索,再言道:“天底下哪有什麼真正道理,道理隨世道而不斷變化,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因人而異,能夠蘊養且裨益這個世道的,能夠深入並教化人心的,才是道理。”

聞硯認真看著先生,想了想後,又用力點頭。

孔長秋又言道:“如此這般,那麼道理隨這個世道而不斷變化,而聖賢書上的道理卻不會變化,所以……”

先生故作停頓,等待著學生的回答。

聞硯答道:“所以,聖賢也有犯錯時,人人皆有犯錯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孔長秋欣慰點頭,言道:“既然包括聖賢,人人都會犯錯,那麼自家先生又如何呢?”

“換而言之,先生告訴學生的道理,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聞硯聽到這個問題,呆愣住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孔長秋繼續言道:“先生與學生,雖身處同一個世道,但所讀的聖賢書不同,自身的閱歷也不同,那麼學生又該如何去相信先生的所說道理呢?”

聞硯低頭沉思,小聲喃喃自語:“這也恰恰印證了道理因人而異。”

孔長秋看著沉思的學生,笑了笑:“所以,便要學生於這個世道人心中,去驗證先生的道理。”

聞硯抬頭,眼中閃著光亮:“先生坐而論道,學生起而行之。”

孔長秋點頭,言道:“先生有先生的道理,學生也有學生的道理,既然都有道理,那便要看看誰的道理,於這個世道人心而言更有作用了。”

“我行之事,即為我道。”

“我心所想,即為我理。”

孔長秋神情溫和,但眼中卻露著肅穆的光:“先生的道理,學生不妨先聽著,再去世道人心中,去尋找自己的道理。”

聞硯突然問道:“如果到頭來,先生的道理是錯的,而學生的道理是對的呢?”

孔長秋笑著反問:“學生說呢?”

聞硯看著先生,自問道:“學問之爭,當如何?”

先生笑著不回答,等待著學生的回答。

許久,學生心中終於有了答案,神情難掩激動,正視著自家先生。

“學生心中有了答案,不知對錯。”

“且說來聽聽。”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學生猛地站了起來,大聲答道。

先生撫須長笑,讚歎道:“善!”

:()生老有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