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這般讚美:昭德聖上,上承天理昭昭,下順民心德德,可比肩承天順德二帝。

可比肩承天,順德二帝。這是百姓對除開國皇帝太祖之外的任何一位皇帝的最高讚美了。

這也就代表著“昭德之治”可比肩“承天盛世”!

昭德五十六年,昭德帝退位,其嫡長子李哲繼位,改國號為“洪福”,寓意大平洪福齊天,年年都是風調雨順。

洪福帝繼位後,一邊繼續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國內經濟,並注重肅清貪官汙吏。一邊揮師北上,攻打北蠻,穩定邊關,開疆拓土。

朝廷內部,外戚白家迅速崛起,除皇帝之外,權力極大。

洪福元年,昭德帝駕崩於安神宮,享年七十四歲。

這位垂垂老矣的皇帝臨終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只是躺在床上看著當年迫於無奈,為了平息民怒而寫下的罪己詔。

哈哈大笑,好似瘋癲。

末了,昭德帝大笑問道:“國師大人!為了這些愚民,值得嗎?這個明知早已無可救藥的天下!還有救嗎?!”

“李先生!你告訴朕!朕,錯了嗎?”昭德帝沒有等到李先生的回答,便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死不瞑目!

早年間國師給他算過一卦,國師解卦說:可笑於百姓,可悲於天下,可憐於聖上。”

洪福三十九年,洪福帝退位,嫡長子李默繼位,改國號為“天元”。

,!

天元十七年末,蠻族再次發兵進犯中原。經過百餘年的休養生息,大屏恢復了些許生機。

天元帝整治軍備,欽點七十萬大軍兵分三路,阻擊蠻族。

可這次蠻族來勢洶洶,攻勢兇猛。百餘年的安穩日子,也讓大平七十萬大軍幾乎忘記了蠻族鐵騎的兇名。

蠻族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大平軍隊只能固守城池,死守不退,雙方很快便陷入了持久拉鋸戰。

史稱“平蠻戰爭”。

天元二十三年春,正值壯年的天元帝忽然駕崩,沒有一絲預兆。

年僅12歲的太子倉皇即位,由其母后王氏掌權,控制朝政。

天元之後,改國號為龍武。

由於大平國師李夢陽因祭劍於天而身受重傷,被迫陷入長久閉關中。太后王氏也趁此一家獨大,任用親信,剷除異己,幾年後,便控制了整個朝堂,甚至連廢帝這種天大之事,也是她一言而斷。

龍武三年,天災重現。但萬幸的是,都是一些小災小難,大平如今的國運國力不至於動其根本。

龍武六年,太后王氏離奇身亡,朝堂又重新回到龍武帝手中。

龍武七年,天下大旱,顆粒無收。

龍武八年,北方滄河氾濫,無數百姓背井離鄉,成為流民。

龍武八年末,大平邊軍糧草告急,且死傷慘重。

龍武九年初,北方煙州,豪州,北州,三大州疫病橫行,死人無數。

龍武十年秋,蝗災過境,寸草不生。

同年,大平國師李夢陽出關,欲再度延續大平國運,力挽天傾。

:()生老有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