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談,夜夜秉燭交心。在這般朝夕相處之中,蔣玉菡極有可能深受寶玉的影響,進而毅然決然地跟隨寶玉一同離去,從此消失於塵世之間。

再看那太虛幻境中關於襲人的判詞圖畫——“一床破席”,其實乃是曹公巧用象徵之法,暗暗暗示著襲人的結局將會是無子無女、孤獨終老,一生都要在貧困與艱難中苦苦掙扎度日。由此可見,襲人雖然嫁與蔣玉菡為妻,但命運卻並未因此而有所轉機,依舊難逃悲慘淒涼的下場。

陳星越想越覺得自己的推測有理。襲人在蔣玉菡離開後,生活愈發困苦。她雖努力維持生計,可週圍人得知蔣玉菡不見後,對她也沒了往日尊重。

昔日蔣玉菡的產業被忠順王府收回,襲人連住所都快保不住。她每日只能做些粗活勉強餬口,曾經圓潤的臉龐變得消瘦枯黃。

而那些知曉紅樓舊事的文人墨客,偶爾談及襲人,也只是搖頭嘆息。他們感嘆命運弄人,本以為是佳偶天成,卻不想是這般悲劇收場。

襲人常常在夜裡對著那松花綠汗巾發呆,回憶起往昔在賈府的日子,既有和寶玉相處的溫馨,也有姐妹間的情誼。可如今一切都已煙消雲散,只剩她在這冰冷世間獨自煎熬,正如那判詞所言,她的命運終究逃不過孤苦貧困,在無盡的悔恨與思念中等待生命的終結。

一日,襲人正在街邊為人漿洗衣物賺取微薄工錢,忽見一老嫗牽著一小女童路過。那女童模樣甚是可愛,眼睛亮晶晶的,好奇地打量著襲人。老嫗見襲人形容憔悴,心生憐憫,便停下腳步與襲人閒聊起來。老嫗聽聞襲人遭遇後,長嘆一聲,說道:“我本是遠方來此討生活之人,這孩子也是撿來的。看你孤身一人,若不嫌棄,這孩子便跟著你吧。”襲人驚訝地抬起頭,望著女童眼中的純真,心中泛起一絲溫暖。

此後,襲人便帶著女童艱難度日。女童雖小,卻懂事乖巧,盡力幫著襲人分擔家務。襲人在教導女童讀書識字時,總會不自覺想起當年在賈府教寶玉的情景。有時,她也會擔心忠順王府的人找來,害怕連累女童。但日子一天天過去,並沒有發生意外。襲人靠著自己的雙手和女童的陪伴,在這貧苦歲月裡找到了一絲慰藉,彷彿生命又重新有了寄託,雖依然清苦,但不再是孤身面對這殘酷的命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可好景不長,女童突然染了重病。襲人四處求醫,可家中貧寒,根本無力承擔高昂的醫藥費用。她心急如焚,卻毫無辦法。

一日,襲人抱著女童在街頭無助落淚時,遇到了一位身著華麗服飾的婦人。婦人見襲人可憐,女童病弱,詢問詳情後竟稱願意幫忙。襲人感激涕零,卻不知這婦人竟是忠順王府派來的。原來忠順王府一直暗中監視襲人,怕她洩露蔣玉菡之事。

婦人出資治好了女童的病,卻帶走了女童,說是收養。襲人悲痛欲絕,又一次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她的身體越來越差,精神也逐漸萎靡。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襲人蜷縮在破舊的屋子裡,手中緊緊握著那條松花綠汗巾。她想起自己坎坷的一生,不禁淚流滿面。最終,襲人在貧病交加中閉上了雙眼,結束了自己苦難的一生。她的命運終究如同那太虛幻境中的判詞一樣,以悲劇落幕,留下無盡的悲哀讓人嘆息。

多年以後,一位名叫暮雪的年輕女子來到此地。她痴迷於研究《紅樓夢》背後隱藏的真相,聽聞了襲人的故事後深感同情。暮雪決定尋找襲人遺留之物,幾經周折,她尋到了那間破舊屋子。

在角落裡,她發現了一塊殘舊的手帕,手帕上繡著模糊的花紋,似是與襲人有關。正當暮雪仔細端詳時,一陣風吹過,燭光搖曳不定。恍惚間,她看到一個身形落寞的女子,那便是襲人。

襲人哀怨地訴說著自己的不甘與遺憾,暮雪想要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