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便是心竅多開之輩。
哥奴顯然不是正規的名字,唐松將他打量一番後和煦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這少年向唐松恭敬一禮後清聲道:“小子名喚李林甫小字哥奴……”
這名字可比李思訓震撼多了,以至於唐松居然微微有些失態,“李林甫!”
十歲的李林甫躬身而答,“是”;
“好,好,好”唐松將李林甫又一番仔細打量後,抬起頭來向李思訓道:“既然來了就留下吧……”
說完,唐松便辭別李思訓出房而去,路上邊走邊道:“東軍這個李林甫你多留心些……”
於東軍以為唐松在意的是李林甫宗室的身份,聞言也並不意外,點頭應下了。
“昨晚那事是你安排的吧?”
於東軍做不解之狀,“什麼?”
“若無人安排,昨夜大宴中通科士子怎會聯袖而拜?就是他們有此心,也斷不會那麼整齊,這安排之人除了你還能是誰?”
於東軍停住了腳步,“昨夜之拜禮是眾人皆有此心,我不過是提了提罷了。若非他們心甘情願,我還能強按著他們拜齊環成?不過這樣也好,公子為通科之創設付出無數心血,經昨夜之拜禮後總算實至名歸這對新學堂今後的發展也將大有稗益……”
“忙你的事情去吧”對於東軍的說法唐松未置一詞,邁步向前走去。
此後幾天唐松就留在了新學堂中,其間先是譴上官黎持他的信箋去了一趟楚州司馬府,張柬之一次薦來十三人,這些人究竟都是些什麼出身不能不搞清楚,尤其是宗室子弟到底有多少更要心中有數。
時令正好,楚州距安宜也不遠,上官黎法得快回來的也快,讓唐鬆鬆了一口氣的是,那十三人中的宗室子弟還就是僅有李思訓一人,他原是江都令,前幾年隨著武則天登基稱帝,“宗室多見構陷重臣多遭殺戮……”有鑑於此,李思訓為避禍患而棄官潛匿。
張束之在回書中也明言,李思訓此來不為教諭,只是為他安置一個合適的容身之地罷了。
至於其他十二人身份上雖不及李思訓顯貴,但若論治政之才則遠甚之,這些人在前高宗朝都是地方幹員,也都有多年治政一方的經驗,可謂李黨之人才後備之一。
料理這件事情的同時,唐松一併往京城派了信使。信使此去攜有三封密信,分別致書於陸元方、陳子昂及上官婉兒。
前兩封書信且不去說它,倒是給上官婉兒的除了信箋之外,尚有他兩月來精心準備的一些物事,皆是江南出產或由海外輸入的各類精品,以為上官婉兒即將到來的生日之賀。
信使派出,等待上官黎從楚州回來的間歇,唐松一日兩次巡查新學堂各校舍之餘,親領著彭華波四人去拜訪那十二位張柬之薦來之人以求教地方治政之道。
不知張柬之跟他們交代了什麼,這十二人對待唐松的態度雖是淡淡的,但遇到他所託之事卻能盡心,在指點彭華波四人上並無遮掩,目睹此狀,唐松心底暗自點了點頭。
細察他們所言,這十二人確是幹員,新學堂一下子能得到這麼多讀書有成又治政有方的人才,即便是冒些風險也值得了。
彭華波等人自知肩負極重,是以受教時也就異常認真,時間也就越來越長,到後來唐松再難陪同等待,遂在上官黎帶回張柬之的書信後,先一步回了揚州。
揚州城中,一路快馬趕回的唐松剛步入水晶所居的小院時,就見到一個熟悉的大白胖子身影在鄭嶽的陪同平對面走來。
看到他,那大白胖子頓時吸溜溜的笑出聲來,“俗話怎麼說的?果然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這數月不見你可真是想死哥哥了……”說話間,胖子以與體重覺不匹配的速度快步趕了過來,伸手就在唐松的肩膀上狠狠砸了兩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