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像感覺到了她的擔憂,杜方知頭也不抬的開口安慰道。

“我不擔心,我相信你……”

這一句話,說的還真不怎麼有底氣。

“蘄竹為器,抽削如絲,織巧甲於天下,竹編文化藝術,從古到今就沒有過時的時候,有的只是良工巧匠們,別出心裁的佳品。

荷落有幸在這裡目睹了千人大賽,有幸看到竹文化在我川西南掘起,剛好趁現在這個機會,給大家聊聊咱們竹文化藝術的起源,可好?”

“好”

不知道是誰應了一聲好,整個現場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叫好聲。

荷落拿著話筒慢慢地說道:“既然大家的興致都這麼高,咱們就聊聊竹器的歷史和來源吧。

竹器的歷史可以直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據考古資料證明,在人們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就地取材編制各種籃筐等器皿。

然而在當時,竹子就成了編織器皿最方便最主要的材料,甚至連後面陶器的興起,也是根據竹器形狀和花紋來建模的。

這可不是我信口胡說的,據說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就發現了200多件竹編器具。

而且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番羽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之類的各種紋飾。

春秋戰國時期,精美的竹編圖案已經成為了妝飾,特別受各國的貴族喜愛,以楚國為首,織巧之術變得品類繁多,用途廣泛起來。

特別是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彩漆竹笥蓋和湖北江陵馬山磚廠1號楚墓出土的短柄編扇,更是絲毫也不遜色咱們的現代工藝。

也就是說咱們的竹工藝,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盛行了。

咱們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擁有著上千年的技藝更迭,不管是在東晉,還是在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朝代都有屬於他們的代表佳作。

每一件流傳至今的作品,都是我們的文化瑰寶,特別是到了今天,這種帶著地域特色的作品,如同百花一樣,在這神州大地上面陸續綻放。

所以你們要相信,作為一位竹匠,一位優秀的竹匠,只要咱們肯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大放光彩的。”

在陣陣掌聲之中,荷落簡簡單單的講述了一遍竹文化的起源和發展,給在場所有的參賽選手們好好的上了一碗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