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還在無意間給菁語拉來了不少的訂單,讓鄭安怡第一次體驗到了網上宣傳的好處和快捷。

菁語原本就擁有著自己的網頁推廣頁,可一直都沒怎麼進行管理,許悠然這邊的小許成就讓鄭安怡嗅到了商機,沒有時間去做這些文案圖片宣傳,大多數都是轉載許悠然的文章。

很多許悠然的粉絲,在看到她們頻繁的互動之後,也同樣對菁語進行了關注,甚至有人開始在評論區提出下單請求。

鄭安怡不得不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完成網路出現的第一張訂單,作品打包進行郵寄,收款同樣使用的是郵寄方式。

隨著第一單的成功,鄭安怡專門給自己申請了一個qq號,推廣頁面也多了不少菁語的作品,qq進行著交易協商,對於那些小件單件的竹工藝品,全部都是按照郵寄的方式進行發貨。

如果有大批次或者大作品,則是提前下訂,由買方上門提貨。

時間一長,鄭安怡便忙不過來,不得不招了一名熟悉電腦辦公程式的助手,這才終於騰出手來,進行賽前磨刀。

省賽和市賽一樣,主題同樣是竹畫,但卻沒有規定必須是畫卷型別的,你可以把它做成屏風,做成竹簾,甚至做成竹蓆,只要你覺得你的技術夠好,你就可以在竹畫的基礎上進行隨意的創作。

也一樣分了四個板塊,參賽選手可以任選一個板塊進行創作。

陳之問這一次選得同樣是人物,但卻不再是之前的神話人物,而是紅玉擊鼓這樣的巾幗人物。

從決定編這一幅畫開始,陳之問已經接連練習了整整一個多月,十幾副成品最後全部付之於火爐之中,只為了能夠在賽場上,出現最驚豔的那一幅。

採用的同樣是雙面編的技術,這一次陳之問,明顯比之前參加市賽的準備更加充足。

至少從他的練手作品來看,已經完全打破了之前在市賽上面,正反面畫作之間質量出現差異的這種情況。

就連許悠然看了他練手之後的作品都忍不住誇口讚道:“要是能夠保持著一貫的水準,就絕對能夠在省賽上面脫穎而出。”

這樣的話並不是胡口謅來,而是許悠然把這近十年來省賽上面出現過的那些獲獎作品經過報刊雜誌的報導記錄,全部從頭到腳的研究了個遍。

不管是從技術、立意,陳之問的底子都是足夠一戰的。

杜方知練習的方向就顯得有些籠統了,只要是可以編竹畫的作品,他都有在嘗試。

哪怕是許悠然,都不知道他準備選哪一個主題去參加比賽。

鄭安怡算得上是他們三個人之中最早確定參賽主題的,因為之前的大觀樓讓她順利進入了省賽,鄭安怡這一次準備編制的卻是陳之問之前沒有選擇的神話人物。

而且還選了一個更加宏觀的,女媧補天,這些日子以來,鄭安怡早就把相交插絲編的技藝練得得心應手,但是她卻並不想做雙面繡。

從那一本仕女圖中,得到了不少的啟發,鄭安怡準備做一個雕破圖風,反正賽時整整三天,只要材料準備充足,自己就一定能夠完成。

因為是自己準備材料的原因,所以在一個星期以前,大家就在著手準備,好在有菁語的倉儲庫,有很多市面上找不到的東西,都能從裡面找出來。

陳之問的運氣更好,之前他隨口要的那一套泉凌大師雕刻刀,居然就在他準備材料和工具的時候給提前送了過來。

看著手中的這一套嶄新的刀具,陳之問對自己即將參賽的作品又有了新的想法。

雖然說比賽的主題是竹編畫,可卻並沒有硬性要求不得用其他技術進行加持。

原本在竹編這一塊稍顯底子薄弱的陳之問,在看到這一套刀具之後,底氣變得更加的足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