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草原風雷(7)(第3/3頁)
章節報錯
菜一般橫揮過去,無數樹樁的上半截四處橫飛。
第三橫隊的這一輪衝鋒過後,方陣中的樹樁已經倒下十之七八,只剩兩翼還有部分樹樁挺立著。這時候,第四橫隊的重灌騎兵也已殺到,可是並未尾隨前面的騎兵正面衝入,而是突然分向兩翼。
此時,包圍在兩翼的輕騎兵主動向後退出,迅速向指揮戰車靠攏。隨之而來的重灌騎兵擎出鉤鐮槍,如風捲殘雲,將剩下的樹樁幾乎全部勾倒。
閃電圖案的紅色令旗搖起,已經完成衝鋒的各列隊伍立刻撥轉馬頭,迅速又返回中軍,陣型仍如同衝鋒前一樣排列。而對面巨大的樹樁方陣此刻已是滿地殘枝,如同敵軍死傷的將士。看樣子,如果敵方還有抵抗能力,第二輪衝鋒隨時又可以展開!
此時,黑、綠、藍、黃、紅五色大旗同時搖起,幾萬人同時發出地動山搖的吶喊,人喊馬嘶,聲震蒼穹,著實是龍精虎猛,氣吞山河!
相關
開拔:(軍隊)由駐地或休息處出發。
鱗片甲:結實的麻布或皮衣裝上了金屬片而成為的盔甲,後來為羅馬人廣泛使用,後來也在東歐至亞洲的區域流行。鱗片甲的效能遠遠大於板甲:其一,從防護效能上,鱗片甲比板甲優越;其二,靈活性上鱗片甲也比板甲強;其三;重量上,鱗片甲比板甲輕。
中軍:是一個古代軍事概念。前軍,為大部隊探路;中軍,就是主力大部隊;後軍,糧草等輜重,併為大部隊提供後衛。另外還有:左軍和右軍,保護大部隊的兩翼,並策應大部隊的行動。
鉤鐮槍:是在槍頭鋒刃上有一個倒鉤的長槍。 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頭上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槍桿長六尺,粗圓徑為四寸,以木製成,杆尾有鐵鐏,長四寸。 鉤鎌槍的槍頭和普通長槍一樣,起到刺殺作用,側面的倒鉤則既可以用來砍殺敵人,也可以鉤住敵人,有效防止敵人奔逃。鉤雖然起到輔助殺敵效果,但是也具有防止槍尖刺入過深的作用。
探馬赤軍:元代鎮戍兵的一種。探馬赤,蒙古語,意為先鋒官。蒙古國時期,從各千戶、百戶和部落中抽調士兵組成,作戰時充當先鋒。戰事結束後駐紮鎮戍於被征服各地。入元以後,探馬赤軍駐防各重鎮和州縣作為屯戍兵的一種。其組成以攻金時五投下探馬赤軍的人員為主,也吸收色目人及漢人參加,戰時上陣,平時屯聚牧養。
仙人掌:叢生肉質灌木,高15-3米。上部分枝寬呈倒卵形、倒卵狀橢圓形或近圓形,綠色至藍綠色,無毛;刺黃色,有淡褐色橫紋,堅硬;倒刺直立。種子多數扁圓形,邊緣稍不規則,無毛,淡黃褐色。花期6-12月。
蒙古彎刀:刀身一般採用優質鋼打製,長十幾厘米至數十厘米不等。刀柄和刀鞘有鋼製、銀製、木製、牛角制、骨頭制等多種,表面有精美的花紋,有的還填燒琺琅、鑲嵌寶石。蒙古彎刀的改進:隨著版圖擴張,蒙古軍隊已經掌握了阿拉伯式彎刀製造技術,但經過改良,令到更符合力學原理,不需要士兵的自身力量,光靠馬匹的衝擊就很容易將敵人的頭割下,這樣很好地彌補蒙古人和中亞及歐洲人比的身體力量缺陷。據某些西方文獻報道,蒙古騎兵只是將彎刀放在馬鞍的一側,刀刃彎的部分長長伸出,而靠近刀柄的部分是直的,而且比一般的彎刀靠近刀柄部分長得多,這樣保證不會誤傷自己。當騎兵一衝入敵陣的時候就很容易順帶將敵人連人帶盔甲削掉,也為騎兵自己本身節省了體力。
龍精虎猛:成語,出自《山谷風煙》。意思是比喻精力旺盛,鬥志昂揚。
氣吞山河:成語,出自《追韓信》。意思為氣勢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
:()成吉思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