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成吉思汗之死(14)(第2/3頁)
章節報錯
人,靠近的一律射殺。
守城軍民含著眼淚,亂箭齊發,射向土坡上的人群。可憐被推在前面的夏國俘虜,往前走是被亂箭射死,往後退也是被蒙軍殺死,索性就地撲倒不問死活了。這樣一來,蒙軍的推進速度慢了下來,蒙軍只好殺了俘虜,往後退了回去。
隨後,又是一輪巨弩和拋石機攻擊,蒙軍舉著盾牌發起衝鋒。李德任命令軍民在靠近土坡的城牆上組成長槍陣,阻止蒙軍正面攻擊,側面用弓箭射擊,衝鋒的蒙軍傷亡慘重,只得打打停停。
就這樣,蒙軍發起一次次衝鋒,被守城軍民一次又一次擊退。到了晚上,蒙軍不喜夜戰,鳴金收兵,吃飯、睡覺,以待第二日再攻。西平府軍民也趁機修補城牆,補充人員和武器,抓緊時間進行修整。
連攻十幾日,蒙軍仍舊沒有將西平府拿下。且蒙軍的攻勢似有所減弱,攻城的次數也開始減少。
眾軍民歡欣鼓舞,認為蒙軍屢次攻城失敗,銳氣大減,很難再組織起有效進攻。
,!
但是,蒙古大軍既能縱橫天下,豈是一個西平府就能難倒的。
這一日,李德任如平時一樣,督率軍民打退蒙軍一次衝鋒,剛想休息一下。忽聞背後的城內一片混亂,喊殺聲、慘叫聲此起彼伏,急忙仔細觀察。只見城內不知從哪鑽出大量蒙軍,見人就殺,並且人越來越多,有的前去搶佔城門,有的已向城牆上衝來。同時,城外的蒙軍又開始從土坡上發動衝鋒。
守城軍民腹背受敵,面對如狼似虎的蒙軍,節節敗退。終於,城門大開,城外蒙軍如潮水一般湧入城內,頃刻間防禦土崩瓦解,守城軍民被追得滿城亂竄,可憐西平府幾十萬男女老少死傷大半,餘下的也做了俘虜。李德任手執長劍浴血奮戰,血染戰袍,終因寡不敵眾,被俘。
原來,成吉思汗見西平府久攻不下,命拖雷帶人從多處開挖地道,由於有很高的土坡遮擋,城內守軍根本沒有發現。待多條地道挖到城裡,大批蒙軍士兵從地道內同時殺出,打了西平府守城將士的措手不及。
成吉思汗見李德任帶兵有方,勇敢無畏,且有著夏國前太子的特殊身份,有意勸降。但李德任不理不睬,嗤之以鼻,成吉思汗無奈,命人殺了李德任,赦免其家眷中的婦女和兒童。李德任有個兒子叫李惟忠,時年七歲,親眼見到父親被殺,也毫無懼色,要求赴死,欲隨父而去。成吉思汗見其小小年紀就有如此豪氣,心中不由生出好感,命拖雷將這孩子好好撫養。李惟忠及其後代今後為蒙古元朝的建立立下不少戰功,後文有述,此時暫且不表。
相關
披堅執銳: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原義是穿上鎧甲,拿起鋒利的武器,指全副武裝。
嚴陣以待:成語,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陣以待之。”指擺好嚴整的陣勢等待著要來犯的敵人,形容做好完全的準備工作。
雲梯:古代屬於戰爭器械,用於攀越城牆攻城的用具。中國古代的雲梯,下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故也被稱為“雲梯車”,配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器具,有的帶有用滑輪升降裝置。
槓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是槓桿。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槓桿可以是任意形狀。蹺蹺板、剪刀、扳子、撬棒、釣魚竿等,都是槓桿。
扭力:指扭轉物體使物體產生形變的力。就是物體受到一個與物體轉動方向的切向力作用時產生的力矩,常用扭力扳手來計量,單位是牛頓·米。常見的受扭力作用的物體有:螺桿、螺母、副傳動軸等等。
拋物線:拋物線是指平面內與一定點和一定直線(定直線不經過定點)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