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草原巴特爾(7)(第2/2頁)
章節報錯
馬明顯步幅更大,速度更快,跑了大約三四百米就衝到了最前列。
賽馬跑道單圈大約有500米,比賽要迴圈跑完十圈。三個專業騎手幾乎是半站在馬鐙上,屁股都沒有接觸馬鞍,動作整齊劃一,隨著坐騎的起伏保持著身體的平衡,顯是受過極專業的訓練。
哈丹巴特爾緊隨三個專業騎手排在第四位,但是前面的三匹馬實在太快,距離逐步在拉遠。哈丹巴特爾將馬鞭在空中加快揮動節奏,伊勒德立刻明顯加快了四蹄的頻率,在三匹馬後奮蹄直追。
好的騎手都不會輕易使用馬鞭抽打自己的愛騎的,他們的馬鞭只是與馬交流的工具。多年的朝夕相處,讓伊勒德與哈丹巴特爾心意相通,此時知道主人要自己加快速度,於是一聲長嘶,發力拼命追趕。
可是無論哈丹巴特爾與伊勒德怎麼努力,與前面的三匹馬還是無法縮短距離,而且伊勒德的奔跑節奏明顯被打亂,感覺有些吃力。哈丹巴特爾急速思考了一下,決定暫時先不試圖超越,而是採用跟隨戰術,然後在後段尋找機會。於是調整伊勒德回到自己最擅長的節奏和速度,隔著五六米穩穩跟隨著前面的三匹馬。
,!
跑了五六圈,哈丹巴特爾觀察到前面三匹馬的節奏和力度不再那麼強勁,內心不禁暗喜,知道那是體力開始下降的跡象,而此時伊勒德蒙古馬種耐力好的優勢逐步顯現出來了,仍舊是節奏穩定,步幅有力。
到了第八圈的時候,伊勒德與前面三匹馬的距離縮短到了一兩米,哈丹巴特爾清楚還有超越的機會,伺機想從內道衝入三匹馬的佇列。但是,前面三匹馬擺成了一個品字形,僅僅貼著內道,不給哈丹巴特爾超越的機會。而且後面兩匹馬明顯是在保護第一匹馬,時不時左右移動擋在哈丹巴特爾的前面,使他無法與前面三匹馬並駕齊驅。
哈丹巴特爾用韁繩略微撥了下馬頭,伊勒德立刻斜著身子跑到了三匹馬的外側,保持著穩定的節奏一點一點縮短著距離。哈丹巴特爾已經能夠聽到前面三匹馬的響鼻聲,這是馬匹出現疲態的徵狀。儘管這三匹馬確實體格高大,速度很快,但是連續幾圈高速奔跑,體力也消耗很大,速度逐漸開始下降。
哈丹巴特爾因為跑在最外側,明顯有些吃虧,因為外道奔跑的距離肯定比內道的略長。但是伊勒德卻像是越跑越興奮,三個專業騎手始終無法將它甩開。
第一梯隊的四匹駿馬你追我趕,轉瞬跑到了第九圈。後面的賽馬至少被甩開了二十幾米遠,有的速度較慢的,已經快被前面四匹馬追上一圈了。
終於進入了最後一圈,墊底的幾匹賽馬見領頭的四匹馬快要追上了,主動跑向旁邊讓出賽道。此時的賽道上塵土飛揚,急促的馬蹄聲如無數的戰鼓擂響,騎手的吆喝聲與觀眾的吶喊聲一浪接著一浪!
相關
抓鬮:是指每人從預先做好記號的紙卷或紙團中摸取一個,以決定誰該得什麼或做什麼。
鞍韉:意思是指馬鞍和馬鞍下面的墊子。
轡頭:(pèi tou)意思是為了駕馭馬、牛等牲口而套在其頸上的器具,一般由嚼子和韁繩組成。轡頭為牲口身上所有繩索或皮條做成的包括裝飾品,韁繩,嚼子牽制牲口的為挽具,牲口身上輸出動力的繩索為套具類。
:()成吉思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