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成吉思汗之死(9)(第3/3頁)
章節報錯
也別無他法,只得說道:“准奏,阿沙敢不將軍即刻點領一萬兵馬,火速馳援賀蘭山關,務必不可大意,定拒敵於關外,保我大夏百姓免遭塗炭!”。
阿沙敢不一聲:“遵旨!”即退出大殿,前往軍營點兵而去。
相關
甕中捉鱉:成語,出自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這是揉著我山兒的癢處,管叫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意思是從大罈子裡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物件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來,輕易而有把握。
羽林軍:又稱羽林衛,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並且歷史悠久的皇帝禁軍。不同的歷史時期,其隸屬系統、機構統領、職能權力和地位都不一樣。作為皇帝的宿衛和儀仗部隊,羽林軍地位較其它部隊高,士兵都是職業兵、貴族兵。 而御林軍指的是保衛都城的衛戍部隊。
威風凜凜:成語,出自《三國演義》,意思是形容聲勢或氣派使人敬畏、恐懼。
藩屬國:藩屬國是藩國和屬國的合稱,是指名義上保有一定主權,實際上在內政、外交和經濟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從屬並受制於他國的國家,最典型的藩屬國形式為附庸國或半殖民地。
焉有:此處意為怎麼會有。
視如草芥:成語,出自《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意思是看作像泥土、小草一般輕賤,比喻極端輕視。
巋然不動:成語,出自《淮南子?詮言訓》:“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意思是像高山一樣挺立著一動不動。
電光石火:成語,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意思是閃電的光,燧石的火;原為佛家語,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現多形容事物像閃電和石火一樣一瞬間就消失。
受寵若驚:成語,出自《老子》“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意思是因為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揶揄:耍笑、嘲弄、戲弄、侮辱的意思。
嵬(wei)名令公:党項人,西夏名將。應天四年(1209)蒙古軍攻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外衛,奉命率兵五萬守克夷門。相持兩月,防備漸弛,被蒙古軍設伏俘獲。夏襄宗納女求和,釋還。乾定三年(1226)蒙古軍連破西夏城池,奉末主李睍之命,以十萬軍救援靈州(今寧夏靈武東南),兵敗,逃回中興府。次年隨末主出降,被殺。
逞口舌之快:因口順而不加思索的耍嘴皮子。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指的是兩軍在作戰期間,雙方要有互相協商的代表傳達資訊。這是歷代戰爭的規則。“使”即“使者”,不斬“使者”是自古以來的戰爭法規,任何交戰方都得遵守,交戰雙方不得以任何方式傷害對方的傳達資訊的人員。
呆若木雞:成語,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達生》。原意指呆得像木頭雕成的雞一樣。原為褒義詞,後用作貶義詞,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面面相覷:成語,出自《海志》。意思是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們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看著,都默不出聲。
塗炭:泥淖和炭灰,喻汙濁之地。意思是比喻極困苦的境遇;借指陷入災難的人民。
:()成吉思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