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電影市場最蕭條的時期,電影導演畢業就等於失業。但大電影的逼格還是遠遠超過賺錢的電視劇和廣告片。另外,目睹第五代導演,一出道就是天之驕子,就能直接拍電影。所以,第六代導演心氣很高,讓他們到劇組給別人打雜鍛鍊,多半是不情願的。

所以,不少導演紛紛硬是要走大電影之路。由於,國內商業片沒有市場,政府出資拍攝的主旋律電影,又不可能找他們這些新人。最終,不少的導演,接受海外資助,拍攝被國內稱之為“地下電影”,國際上稱之為“獨立電影”的路子。

獨立電影,是20世紀末在美國興起。

因為,美國電影行業被好萊塢巨頭壟斷,電影題材受到商業因素影響太深。與此同時,一名新人導演。想要獲得投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個簡單的資料——好萊塢電影公司每年會收到幾萬個劇本投稿,最終,只會拍幾百個。往往是幾百個愛好者中,只有一個人能出頭。其他大多數人,都是顆粒無收,混的很慘。

正是因此。美國的獨立電影運動爆發了,一些電影愛好者,用很簡陋的工具,很低的預算,自己拍攝電影作品。往往幾千美元、幾萬美元,就拍出了一部作品。這種小成本的獨立電影,大多數都是拿去電影節參展,如果能獲獎了,甚至。可以在一些小眾的電影院線上映。

有些小眾的獨立電影,甚至成為了票房市場黑馬。幾萬元成本,斬獲了幾百萬、幾千萬,甚至有上億票房的逆天存在。

這就更吸引很多電影愛好者,紛紛開始拍攝獨立電影。獨立電影,就像是草根創業一般,絕大多數,都是血本無歸的。但有些成功的案例。激勵者無數愛好者,前仆後繼的參與。

在中國電影市場。雖然不存在好萊塢八大電影巨頭那種存在。但是,獨立電影同樣興盛起來。第六代導演們開始登上電影舞臺,是從獨立電影開始。

中國第六代導演,按照時間算起,應該是從85年開始。其中,85年的青年導演王小帥、張元、唐大年、婁燁、路學長、管虎等等北影畢業的學生為主。後來又把中戲的一部分導演也劃分在內。

這批導演絕大多數都拍攝獨立電影,參與海外電影節和電影獎,拿獎之後,國內就被禁。

之所以,第六代導演海外拿獎之後就被禁。因為,他們的電影大多數沒有得到電影局的批准和支援。

當年,第五代導演是拿著國家的錢,拍攝個人的片子,榮譽歸個人所有。張藝謀、陳凱歌都是趕上好時代。

而第六代導演時期,國內經濟轉型,國產電影公司自身難保。新畢業的導演,很多人畢業等於失業,已不像第五代導演可以那麼走運。更不像後來的國內電影市場大興,無數商人爭搶新人導演那麼不愁市場了。

所以,第六道導演們畢業後,最大的困惑是自身的出路問題。國內電影製片廠沒有給他們安排工作,由於電影廠效益很差,老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了。更不會招新人,也不會給他們這些菜鳥的電影投資。

而商業片,他們試過了。由於,他們大多數都是藝術片導演,拍不出觀眾愛看的片子。所以,走國內商業片路線,更是不可能。

因為,國內電影教育體制,並不是教商業電影的。所以,很多導演出道時,如果是學院派的,往往很難拍出觀眾喜歡看的電影。

比如,在80年代,張元拍的一部電影《媽媽》僅僅幾萬塊錢投資的小成本電影。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部電影非常糟糕,僅在國內製作了6個複製。這證明了,第六代導演剛剛出道,商業上是一敗塗地的。

但這部很冷門的電影,卻是參加了歐洲電影獎項,拿到了大獎。在幾十個電影節參展之後,張元似乎踏上張藝謀、陳凱歌等等第五代導演的老路,成為國際電影節中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