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巨星》不僅僅是國內票房收入。即將在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日韓等等各地上映。”徐珊珊自信說道,“我們已經聯絡了很多海外發行商,至少亞洲地區,絕大多數國家,都可以上映!”

“哇,這麼厲害?”記者非常配合,“這部片子分成一定是很驚人吧!”

“當然,國內票房應該就可以收回成本,海外是淨賺!”

“您今後對事業上,有什麼規劃,或者是預期?”

“國內民營電影製片公司,我們要做到第一。未來,如果中國電影市場規模上去,我們要香好萊塢巨頭一樣成功!”徐珊珊意氣風發說道。

“預祝您早日成功,達成理想!”節目末尾,記者看好戲一般的說道。

……

隨著徐珊珊的採訪在電視上播出來之後,整個娛樂圈,眾人都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觀姍姍娛樂和小夥伴公司!

原本,中國電影市場在90年代中期改革之後,就是鼓勵民營的製片公司發展。國營的電影公司,逐漸是以院線、影視基地等等基礎設施投資為主,拍片方面的投資,逐漸都是讓位民營公司。

再過幾年,連院線也開始對民營公司開放。國營的電影公司,越來越像輔佐性質和幫助制定政策的存在。

而現在的民營電影公司,幾乎都是小打小鬧!

試想一下,國內電影市場,一年票房才10億,分給製片廠商的分成,也才2億多元。再加上,電視版權、錄影版權,海外版權等等收入。整個國內的民營影視行業,一年收入加起來,也就幾個億規模,淨利潤就更慘淡了。可能——全國的電影製片商,盈虧相抵之後,一年稅後淨賺,不超過1億!

這麼小的市場規模,具體到各家影視公司。一家公司一年能有個上千萬淨利潤的,已經是國內排得上名號的影視巨頭了!

簡單說,現在的國內影視公司規模,大致可以參照70年代的香港電影圈子。邵氏、嘉禾兩座巨頭類似於此時壟斷了影視基地和院線資源的國營電影巨頭。眾多民營企業,就像是當年香港那些皮包公司,幾個小演員、編劇、導演,沒多少錢,都可以湊份子,成立影視公司。幾百萬規模的公司,是市場主流。能有幾千萬上億規模的公司,已經被很多業內人士視為非常靠譜的大公司。

小夥伴公司成立了幾年,幾乎是與華誼是同一時期成立,此時,已經沒多少影視公司,覺得小夥伴公司根基和資歷淺。畢竟,大家基本上都是在90年代末成立的,排資論輩,也不過是比小夥伴公司早幾年而已,資歷也高不到那裡去。

而目前市場經濟,是以規模論英雄!影視行業,目前也就紫禁城、新畫面、華誼等等公司,能和小夥伴相提並論。在業內人士眼裡,小夥伴已經算是巨頭。

姍姍娛樂公司,一部片子,風頭就壓過了小夥伴公司。

也讓很多業內人士感慨——長江後浪推前浪!

圈子發展日新月異,又到看不懂行情的時候了!

與此同時,很多業內巨頭,包括新畫面的張老闆,紫禁城的張總,華誼的王家兄弟,一個個都天天追看媒體八卦,對小夥伴公司和姍姍娛樂之間的鬥爭,都當每天追看的情感電視劇呢!(未完待續。。)

ps: 第二更,求訂閱。

第二百三十六章 躲避風頭

姍姍娛樂的女強人徐珊珊,高調的宣傳她與王啟年過去的關係,暗示兩人是因愛生恨。

這一點,被一些企業家讚歎——高明的營銷策略,一舉多得之效!

一方面是她故意給王啟年添堵,也算擾亂競爭對手的心情;另外一方面也是透過這種高調的宣傳,增加了她本人和姍姍娛樂公司的曝光率。

這種玩法,在娛樂圈、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