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遠遠望見聚將臺上黑壓壓跪倒一片的文臣,心中隱隱感到不安。

他勒住韁繩,翻身下馬,大步流星地朝著聚將臺走去,一邊走一邊低聲問身旁的沐英:“怎麼回事?看這情形,莫非陛下真要御駕親征?”沐英搖了搖頭,面色凝重:“我也不知,但看這陣勢,恐怕不是什麼好事……”

藍玉三步並作兩步,快速登上聚將臺,來到朱元璋面前,單膝跪地,抱拳道:“陛下!臣……”

朱元璋尚未道出完整話語,便被另一位老臣,吏部尚書詹同打斷,“陛下,古人云‘國君者,國之根本也’,您若有個三長兩短,我大明基業,豈非付之一炬?還望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切勿以身犯險!”詹同聲淚俱下,語氣中充滿了對社稷安危的擔憂,也暗含著對天子安危的關切。

他深深叩首,額頭觸地,久久不起。

隨後,又有數位大臣紛紛出列,跪倒在地,齊聲勸諫。

他們有的慷慨激昂,引經據典,力陳御駕親征之弊端;有的聲情並茂,以古喻今,細數歷代帝王因輕率出征而導致的慘痛教訓;有的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苦口婆心地勸說天子以社稷為重,珍視自身安危。

“陛下,我大明如今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皆仰仗陛下聖明。您若親臨戰場,萬一……萬一有個閃失,我大明江山,豈非要陷入動盪之中?還望陛下三思啊!”一位年輕的翰林學士聲嘶力竭地喊道,他的聲音雖然略顯稚嫩,但卻充滿了真誠和擔憂。

一時間,整個聚將臺上,勸諫之聲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湧向朱元璋。

群臣的目光,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緊緊地注視著天子所在的方向,充滿了期待,也充滿了擔憂。

他們迫切地希望天子能夠收回成命,放棄御駕親征的念頭。

朱元璋依舊沉默不語,他靜靜地聽著群臣的勸諫,臉色陰沉如水,讓人捉摸不透他的心思。

他那雙深邃的眼眸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彷彿蘊藏著萬千思緒。

“陛下……”藍玉剛想開口,卻被朱元璋抬手製止。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朕……”

天子沉默,空氣彷彿凝固。

群臣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一個個屏住呼吸,大氣也不敢出,生怕驚擾了龍顏。

剛才還嘈雜一片的聚將臺,此刻鴉雀無聲,只有凜冽的北風呼嘯而過,捲起地上落葉,發出沙沙的聲響,更增添了幾分肅殺之氣。

眾人感受到天子身上散發出的威壓,如同泰山壓頂,令人喘不過氣來。

朱元璋微微皺眉,目光掃過跪伏在地的群臣,他們的臉上,有擔憂,有焦急,有恐懼,也有不解。

他明白他們的心思,他們擔心他的安危,擔心大明的江山社稷。

他深吸一口氣,胸腔中彷彿壓抑著一團烈火,這烈火,是憤怒,是不甘,也是無奈。

他何嘗不知道御駕親征的風險?

但他更清楚,如果幽州失守,大明的北方防線將徹底崩潰,後果不堪設想。

他的目光投向遠方,那裡是幽州的方向,那裡是烽火連天的戰場。

他彷彿看到韃靼鐵騎肆虐,大明將士浴血奮戰。

他彷彿聽到百姓的哀嚎,將士的怒吼,以及戰馬的嘶鳴。

他的拳頭緊緊握住,指甲深深地嵌入掌心,帶來一陣刺痛,卻無法緩解他心中的焦慮和不安。

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沙啞,“朕……”

一個字,卻如同驚雷一般,在眾人耳邊炸響。

群臣的心臟猛地一顫,抬起頭,目光灼灼地盯著天子,等待著他的最終決定。

朱元璋停頓了一下,目光落在藍玉身上,“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