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後可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氣味不僅芬芳、清新、爽神,香味醇和,久用也不會有頭暈的感覺,深呼吸也不覺得沖鼻,使人心生歡喜、有愉悅之感,更能達到沉靜、空淨、靈動的境界。

難以名狀:成語,出自晉?葛洪《神仙記?王遠》。意思是無法用語言形容。

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國諺語,傳說每個人頭上三尺處都有神明鑑察著,表示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做任何事,你頭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會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為沒有人在旁邊就做壞事。是勸善規過的意思。

佛教:公曆紀元前,印度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洛陽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嚴格地說,佛教起始於尼泊爾,發展在中國,又遠傳於日本、韓國。而佛教在印度本土由於受到印度教及後來傳入印度的伊斯蘭教的排擠,約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而能保留佛教並發展佛教的中國就成了當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鄉。中國佛教又分為十大宗派,這也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其中包括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律宗、禪宗和密宗。

儒教:源自中國。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為儒客推崇。後人為了與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至清代儒家宗教化的“孔教”也屬於儒教分支,儒教有著顯著的中國文化特點,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思想。

隱晦:指說的話、寫的文章所表示的意思曲折不明顯。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般若(bo re)波羅蜜多心經: 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由唐代高僧玄奘譯文,正文一共二百六十字,雖然是字數最少的一部經書,但是卻把佛教的教義、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

孝經:是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由孔子及諸弟子共同完成,儒家十三經之一。《孝經》是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歷代儒客研習之核心書經。

:()成吉思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