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搖光早就有所察覺,這裡的人們對待孩子的教育的確非常用心,然而這種用心卻又顯得有些不同。

在他們眼中,讀書似乎成了孩子們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

正因為如此,他們對自己的孩子的要求極為嚴苛。

可由於他們自身知識和見識的侷限性,往往在教育孩子時容易走向極端。

甚至有走火入魔的趨勢。

這些家長不僅會過分地壓制孩子的天性,還會盲目地信賴老師給出的一切判斷,而對於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反倒不怎麼關注,好像只要吃飽穿暖好好學習就行了。

每當想到這裡,搖光就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妮妮曾經向他提出過的那些稀奇古怪、令人忍俊不禁的問題。

比如:“搖光哥哥,漢堡包到底好不好吃呀,為啥叫漢堡包呀?”

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搖光一下子愣住了,他不知道該如何跟一個年幼的孩子形容漢堡包的味道,至於為什麼叫漢堡包,他根本沒想過。

還有一次,妮妮眨著那雙好奇的大眼睛問他,“鋼琴為什麼能發出那麼好聽的聲音啊?鋼琴為什麼是黑白色的?”

面對這樣天真無邪的疑問,搖光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一二三,只好求助度娘,然後試圖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回答小姑娘,但最終還是覺得他的回答會打擊小姑娘,而備受打擊。

再有就是:“天空為什麼總是藍色的呢?”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真要解釋起來卻也並不容易。

搖光努力搜尋著腦海中的科學知識,想要給出一個令妮妮滿意的答案。

妮妮充滿稚氣的提問一個接一個,常常讓搖光感到應接不暇。

一時之間竟不知從何說起才能讓這個小丫頭明白。

搖光對此並沒有感到絲毫訝異,畢竟在他看來,孩子本來就是異想天開的。

而大人卻不一樣,人們往往難以知曉自身認知範疇之外的天地究竟是怎麼樣的。

就像井底的青蛙,它眼中的天空就那麼大,就以為世界便只有那麼大。

好比城市中的孩子們,可以盡情地看書,上網以及外出旅遊。

如此一來,他們所積累的見聞和知識自然要比農村的孩子更為廣博。

又如同村裡的眾多鄉親們,始終認為所有孩子都會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學生不就是該學習的麼。

老師們也必定是充滿耐心的,總是溫文爾雅且認真負責的。

然而,這些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並不能稱之為顛撲不破的真理。

搖光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爺爺曾經講起過,村子裡往昔的確是設有一所小學的。

當時村裡的孩子基本都在這個小學啟蒙。

但學校卻只有一名教師,負責教導三個不同年級的學生,所有學生都在一個教室上課。

更令人詫異的是,那個老師竟然根本沒有教師資格證書,甚至連高中都沒能順利畢業呢。

其實很多鄉村現在也還是星星點點散佈著一些學校。

但我們先不提與大都市中的學校相比如何,哪怕只是跟小縣城的學校較量一番,其差距之大簡直可以用雲泥之別來形容。

正因如此,只要家中經濟狀況還勉強過得去的人家,無一不是想方設法也要將自家孩子送到城裡去上學。

畢竟,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擺在眼前,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享受到更優質、更全面的教育。

誰願意自家孩子比別人起跑線落後那麼多呢。

而這也正是搖光想要為村子出一份力的關鍵緣由所在。

倘若上林村能夠真正走上富裕之路,那麼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們,他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