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簽訂協議第二天,兩家公司直接把裝置拉到了園區內的生產基地,隨著裝置而來的還有工廠工程師。

按照協議這些人要把裝置安裝除錯完成,並且完成工人操作培訓後才會撤離。

按照這兩家工廠高層想法,這些破爛難得有人開價收走,一定要服務好對方,沒準以後還能繼續合作呢。

隨著工廠投產,解決了園區普通醫療耗材的使用問題,不用每次都從北方進口購買,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好的醫療條件。

醫療耗材生產解決了,但李向軍想要的藥品生產企業還沒有動靜。

畢竟藥品生產涉及的工藝裝置更加複雜,自由軍目前的情況,自己買裝置建廠沒辦法執行,招商別人也看不上。

現實情況如此,李向軍也沒辦法,只能先放一放,等後面再說。

北方援建的二甲醫院已經完成主體框架施工建設,今年預計能夠完成全部土建,19年初預計可以內部裝修和醫療裝置安裝除錯。

此次援建的醫院,整體設立有280張病床,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感染性疾病科、中醫科、 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面板科、麻醉科、影像科、病理科、檢驗科、藥劑科、輸血\/室,一級科室齊備,還有緬北地區特色科室,槍炮傷科。原本沒有這一科室的,不過在北方軍隊醫院強烈要求下,單獨創立這一新科室。

醫院建設中了,人員方面北方也沒有絲毫含糊。

北方以各軍醫大學牽頭,結合雲省地方醫療系統,共同組建援建專家團隊,各科室對口支援,幫助自由軍的醫院的能夠順利執行。

不過李向軍覺得,只有人等醫院,不能讓醫院等人。而且自由軍醫療事業想要發展,單純依靠北方支援是沒用的,必須有自己的醫療專家團隊。

為此李向軍和李老伯商量之後,決定依託這所醫院和北方支援的專家團隊,提前組建自由軍自己的醫療培訓體系。

很快,一紙通告下發自由軍全區,主要內容就是園區將選拔一批優秀人才進行醫療培訓,其中表現優異者會選派出國進行深造。

根據軍政府和北方專家商量的結果,此次考試要求30歲以下,學歷不限,不過考試內容和北方國內高考相同,主要科目語數物化生,英語選考。

這次考試主要目的是招收普通醫護人員,這些人員經過短期理論和實踐結合,能夠快速學成。

而且目前軍隊和園區現有醫療人員,都可以免試入學,畢業後可以立刻分配原處,提升自由軍園區整體醫療水平,不過想要有更好發展,爭取出國深造機會,也可以參加此次考試。

到時候成績優秀人員,在其他方面調查合格後,軍政府將會統一安排去北方醫學院校深造。

隨著公告內容流傳,整個園區瞬間轟動了。

在緬北缺醫少藥的大環境下,在普通老百姓心裡,成為穿上白大褂手拿聽診器,治病救人的醫生,是一份十分高尚的職業,是一件值得全家驕傲的事情。

成為醫生是大家渴望的,不過之前這一想法距離大家太過遙遠,想去學醫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現在突然有一個考試機會擺放在大家面前,大家都十分激動,都想拼一把。

只要家裡有符合條件的,不管怎麼樣都先報名,想要爭取一下這個機會。

與此同時,北方邊境城區裡,各書店一時間人滿為患,大家都託關係想辦法從北方購買各類教輔導材料。

原本就不大的書店,短短一天內,就被買空所有庫存,書店老闆拼命聯絡供應商發貨,少數聰敏的直接安排家裡人,開車去隔壁城區掃貨,時間就是金錢。

緬北地區這邊,有些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