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糧食政策。”

徐會計頭髮已經花白,戴著一副老花眼鏡,抬眼看向唐瑜她們。抬手把滑到鼻頭的眼鏡往上抬了一下。

他不喜歡這一批的新知青,現在已經十月底,農忙剛結束。

這是一批躲農忙的知青,肯定也是好吃懶做的。

徐會計已經在心裡給這幾人打上了標籤。

“新知青前半年國家在糧食上有補助,男知青每月38斤糧食份額,女知青33斤。二分細八分粗。你們這個月的糧食關係還在原來的戶籍,下個月開始才會到我們村。”

徐會計有一股以前讀書人的風骨,端起茶缸喝了一口,繼續說:“所以你們的這個糧食份額也要到下個月才會有。不過考慮到你們剛到這邊,都沒有帶糧食。你們可以先預支下個月的糧食份額。”

徐會計仔仔細細的把知青的糧食政策介紹了清楚。還介紹了一些其他問題,比如糧食不夠的時候,可以預支工分,到時到他這裡登記下,就可以去預支糧食,當然這是有度的,是按照你每天賺取的工分計算,能夠承擔的。

初看可能會覺得每月女知青有33斤糧食,會覺得挺多的。但是這個年代的人普遍缺油水,加上重體力勞作,食量比現代人大很多。

這個糧食份額,大概也是經過計算的,在這個缺衣少食的年代,什麼都要緊著來。

省一些,還是能夠維持日常生活的。

唐瑜聽到每個月有33斤糧食補貼,瞬間開心了。印象中,原身在城裡的糧食定量才28斤。原身雖然不能說是被磋磨長大的,但每天也是需要幹活的。到時每天再輕輕鬆鬆賺個七八個工分,那還不爽歪歪了。怪不得以前看年代小說,都說很多知青還能往城裡寄糧食。農村生活不也挺簡單的嗎。

幾人謝過徐會計細心介紹,又各自登記預支了下個月的糧食,又跟著村長去糧食倉庫取了糧食。

唐瑜細糧大米和白麵各要了一半,粗糧則是玉米麵高粱面小米和番薯各種都要了一些。品種沒有後世的粗糧種類多。想想自己以前減肥的時候,雜糧飯吃的也不少,現在當主食吃這些應該也沒什麼問題的。

但當她真實看到七十年代的糧食後,她還是有些傻眼的。

細糧大米里夾雜著一些沒有被篩出去的稻殼,白麵也沒有後世的白,應該是沒有被篩出去的稻殼直接碾成了米糠,玉米麵高粱面和小米也是有差不多的情況,特別粗糙,這不是村裡刁難知青,特意給知青的糧食裡摻雜質,給劣質糧食,而是這個時代的糧食處理技術沒有達到後世標準。

後世的米糠只能餵豬,而這個缺衣少食的時代,很多人還會在糧食裡特意加入米糠,這大米白麵裡夾雜的一些稻殼米糠根本不算什麼。

張愛華選擇的糧食配比和唐瑜的差不多。劉興國則是在之前登記糧食時就詢問了徐會計,把細糧換成粗糧,是以什麼比例兌換。得到的答案是與城市一樣的1:2,就全要了粗糧。

在這個糧食短缺的時代,這是很多人都會做的選擇,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留個一兩斤大米。大米算是這個時代非常有營養的糧食,在頭疼腦熱的時候,熬一鍋大米粥,就算是補營養了。

唐瑜其實是想要阻止劉興國的,讓他和自己換粗糧,但考慮到,初來乍到,也不知道接下去會是什麼狀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沒有開口。

張愛華也考慮過與劉興國換細糧,但她擔心的是,這個時代最怕的就是被打上享受主義,如果今天在這裡給村長留下了自己吃不慣粗糧的印象,怕以後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