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這座包山上,自稱龍威丈人。大家都說他是仙人。吳王從前遊歷包山,曾經遇見他過,此刻忽然想到他,只有他或者能夠進去。於是就和靈威丈人商量。龍威丈人果然答應了,就進洞去,足足走了十七日,終究走不到洞底,也只好就回轉了。

恰好夏禹所藏的那部紫文金簡的《靈寶方》、《長生法》並玉符等都在那路旁,他就順便拿了出來,獻給吳王,做個證據。可是那書上的文字竟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後來打聽得魯國孔老夫子是個博物家,就叫人拿了這些書件去問孔子。但是還不肯直說它的來歷,扯了一個謊道:“是一個赤雀銜來放在殿上的。

”要想試試孔老夫子的本領。哪知孔老夫子一見就知道了,說道:“這是《靈寶方》、《長生法》,夏禹所服的。夏禹將仙化,封之於名山石畫之中,現在竟有赤雀銜來,真是天之所賜了。

”把孔老夫子這麼一說,那夜夏禹獨自一人私做之事方才揭曉。閒話不提。

且說夏禹在包山下住了一夜,次日,依舊揚帆南駛。哪知事不湊巧,到了浮玉山相近,夏禹所坐的船竟全體破壞,沉溺於水,大家都落在水中。幸喜那時已將近岸,其水不深,恰好落在一塊大石上,究竟這船忽然破壞,是否和那周朝時候荊國人作弄昭王的故事有心用膠船來陷害,不得而知。但是那時落水的人個個都有點疑心了。

哪知忽然之間,不知何故那塊大石突然浮起水面,彷彿一隻大船一般,載著夏禹等一徑直到苗山腳下,方才停止。這時大眾都詫異之極,有些猜是夏禹運用神力,如那牽岝崿山之故事的。有些說夏禹洪福齊天,有鬼神隨時在暗中護助的,議論不一。這隻石船到後世猶擱在苗山腳下,到得劉宋文帝元嘉年間,有人在船側得到鐵履一量,想起來當然亦是夏禹從人的遺物。但是那鐵履究竟有什麼用,不得而知了。閒話不提。

前 頁封 面後 頁

第一百五十九回 禹讓天下於奇子 分散藏書於各處

第一百六十回 禹會諸侯戮防風氏 啟為天子滅有扈國

且說夏禹到了苗山之後,那時萬國諸侯已到得不少。百姓聽見夏禹駕到,亦都來歡迎。到得一處,只見新建築的宮觀不少,都是預備給夏禹住的。但那上面的匾額有的題“堯臺”二字,有的題“舜館”二字,旁邊都有銘記,稱讚堯舜之功德。

夏禹見了,暗想:“他們來歡迎我,而竭力稱讚堯舜,就是表明說我之功德不及堯舜而已。我現在已將出世,何必再與他們爭閒氣?統統都隨他們就是了。”

到了大會將開之前一日,各國諸侯差不多到齊,只差了一個防風氏。那防風氏國離苗山最近,偏偏不來,夏禹心中非常不滿。暫且不表示。次日,夏禹大會諸侯,朝覲禮畢,便將平日考察諸侯功德優劣的一張成績單發表,如某某有功,某某有過,某某平平,某某功過相抵,某某過不掩功,某某功不掩過之類,條分縷析,纖悉不遺,確實允當。眾諸侯看了,無不震悚佩服。夏禹對於那有功的加之以獎勵,對於有過的加之以訓戒,其餘或獎戒並施,或獎多戒少。自此之後,那座苗山就改名為會稽山,就是為在此會計諸侯功過的原故。

到了第三日,夏禹又召見各地耆老,詢問他們地方的疾苦。

然後又會集各國諸侯,向他們釋出兩條政綱,一條是叫他們應該普及教育,注重於詩、禮;一條是民間所用之銓衡鬥斛等應該注意,使它們齊一。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