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用之於民。
有了錢了,也必須要精打細算,災民要賑濟;一些邊疆防線上要運送物資;還有朝廷大臣要工資,還有軍隊開支,還有城池修建,還有一些隱晦方面…………總之零零碎碎的很多。
不過隱約間覺,最後趙樸覺竟然省下了很多錢,不知不覺間,扭轉了三冗三費的局面。
王安石說過:“大有三冗,小有三費,以困天下之財。……三冗不去,不可為國。”
三冗,指的冗官,冗兵、冗費。
在宋太祖、太宗統一五代十國的過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國舊官員,使他們保持官位,領取俸祿,但不使掌握實權(只對其中認為可靠者安排一些實際職務);第二,對於宗室、外戚、勳舊,也僅授予高官,優加俸祿,而不給實職。
至真宗時,便把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這個制度,一般官員都有“官”和“差遣”兩個頭銜,有的官還加有“職”的頭銜。“官”只是說明他可以領取俸祿,而職才有實際的權力。每個機關彼此互相牽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設官分職、分割各級長官事權的辦法來削弱其權力的,有利於中央集權,有利於社會穩定,但是也加劇了官員的數量。
最後,變成了一個官員身兼數職,或是一個職位幾個人擔任,不僅是行政效率下降,更是造成了官僚隊伍龐大,財政消耗巨大。慶曆新政時,范仲淹就想要給官僚隊伍瘦身,結果遭到了反噬,悲劇無比。
再也沒有人敢於給官僚隊伍瘦身,即便是王安石也不敢。長久之下,這形成了冗官。
大量招收流民,盜賊,進入軍隊,在災年更是將災民編入軍伍,致使軍隊數量膨脹。太祖開寶年間,全國有士兵三十七萬八千人,其中禁軍十九萬三千人。而宋仁宗時期,全國有士兵一百二十萬九千,其中禁軍八十二萬六千。而在皇佑初年,軍隊更是急增加到一百四十萬。沒有人敢於給軍隊瘦身,除非是想要引兵變。長久之下。這形成了冗兵。
宰相、樞密使一級的高官,每月俸錢三百千(即三百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百兩,祿粟月一百石;地方州縣官員,大縣(萬戶以上)縣令每月二十千,小縣縣令每月十二千,祿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還有各種補貼,如茶、酒、廚料、薪、蒿、炭、鹽諸物以至餵馬的草料及隨身差役的衣糧、伙食費等,數量皆相當可觀。宋真宗時外任官員不得攜帶家屬;而家屬的贍養費則由官府財政供應;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此外,還有“公用錢”(即招待費),如節度使兼使相公用錢可高達二萬貫,而且上不封頂,“用盡續給,不限年月”。公用錢之外,又有“職田”。諸路職官,各有職田,兩京、大藩府四十頃,次藩鎮三十五頃,直至邊遠的小縣,尚有七頃。且“外官佔田,多逾往制”,由佃戶租種,官員坐享其成。
官員高新,固然是優待士大夫的表現,也加劇了財政支出,形成了冗費。
三冗之下,國庫的收入很多,可是架不住花錢,往往是出現財政赤字。
可是金軍兩次南下,固然給宋朝帶來大災難,可是一檢查國庫收支,竟然覺節餘很大,無形中緩解了“三冗“
推薦
暫時先看到這裡書籤
更多
第158章軍三司
三冗問題,照已經很是嚴重了,沒有人敢於輕視,也沒有人敢於在這方面動手術,可謂是誰碰誰倒黴,誰碰誰死。
如今金軍南下,八十萬禁軍滅亡,三十萬西軍覆滅,宋朝的正規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這固然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