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1',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注】
'1' 乘(shèng):古代四馬一車為一乘。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1'。”
【注】
'1' 憚(dàn):畏懼。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
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
'1' 諂(chǎn):奉承。 '2' “如切如磋……”出自《詩經·衛風·;淇奧》。
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政篇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1',曰:思無邪'2'。”
【注】
'1' 蔽(bì):概括。 '2' 思無邪:出自《詩經·魯頌·駉》。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
【注】
'1' 逾(yú):越過。
孟懿子問孝'1'。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
'1' 孟懿(yì)子:姓孟孫,名何忌,懿是諡(shì)號,魯國的大夫。
孟武伯問孝'1'。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
'1'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武”是諡號。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1',曾是以為孝乎?”
【注】
'1' 饌(zhuàn):吃喝。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