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老集市的另一位顧客身上,可能需要幾百年的時間。世界上任何統一體的分解過程都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它的後果卻被大量的也許是無窮無盡的新的對稱、組合與配對所掩蓋而遲遲不能被人發現。

他的這個差錯可能不可能修正了從前的一個差錯呢?他的粗心會不會不僅沒有造成混亂反而恢復了原來的秩序呢?帕洛馬爾先生心想:“也許那個攤販非常清楚他的行為,他把這只不配對的鞋給了我,從而消除了在那堆鞋中隱藏了幾百年、自他的祖輩在這個集市開業以來就一代一代遺傳下來的不平衡呢?”

那位不知姓名的難友也許在幾個世紀以前曾跛足而行。那麼,帕洛馬爾先生與他同樣跛足而行,中間不僅隔著兩大洲,而且相距幾個世紀呢。儘管時間過去很久了,帕洛馬爾先生並不因此而對他缺乏同情心,他繼續穿著這雙布鞋吃力地走著,以慰藉他的這位已不存在的夥伴。

()

三.二.處世待人

三.二.一.論緘口不語

在這個人人都竭力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的時代與國家,帕洛馬爾先生卻養成了三緘其口而後言的習慣。如果他第三次緘口還深信自己應該講,便開口講,否則便沉默不語。就這樣他整禮拜整禮拜或整月整月地沉默寡言。

應當沉默不語的時候是很多的。但偶爾也有這種時候:帕洛馬爾先生後悔沒有適時講出自己的想法。現在事實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如果他當初講出自己的想法,也許對後來發生的事會起到積極的、當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影響。這時候他的心情既滿意又負疚:滿意的是他的想法對了;負疚的是他過於謹慎。這兩種心情如此強烈,他情不自禁地想用語言把它們表述出來。可是經過三緘其口,共是六緘其口之後,他深信自己既沒有理由感到驕傲,也沒有理由感到後悔。

想對了並非功勞,因為從統計學的角度看,他頭腦裡出現的眾多荒誕的、平庸的或含糊不清的想法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個別條理清楚的想法,甚至會有天才的想法。對他是如此,對其他人當然也是如此。

如何評價他沒有講出自己的想法,這倒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在普遍沉默的時代,隨波逐流、緘口不語,當然是有罪的;但現在是大家講話過多的時代,講話正確並不重要(因為你的話反正會消失在眾人話語的海洋之中),重要的是講話時要講清前因後果,使你講的事情身價百倍。既然一席話的連貫性和因果關係決定著其中每句話的價值,那麼人們當今能夠做出的惟一選擇就是要麼口若懸河講個不停,要麼緘默不語絕不開口。如果選擇口若懸河,帕洛馬爾先生一定會發現自己的思想並非按直線展開,而是曲折反覆或呈波浪式展開,時而自我否定,時而自我修正,根本談不上正確性;如果選擇緘默不語,應該說掌握沉默的藝術比掌握講話的藝術要困難得多。

沉默確實可以被看成是講話,不過這種講話拒絕使用其他人使用的語言,這種沉默式講話的語義在於講話中的停頓,亦即說這句與說那句之間那些沒有說出來的東西。

說得更清楚些:沉默可以省略某些話語,或者說可以保留某些話語,以便在更為合適的場合講出來。因此,沉默和講話一樣,可以免除明天要說二百句話之苦,也可能引出上千句話來。最後帕洛馬爾先生在心裡得出結論說:“每當我緘口不語之時,我不僅要想想我要說的或不要說的那句話,而且要想想由於我說或不說那句話從而引起我或其他人要說的話。”得出這個結論後,他還是決定緘口不語,保持沉默。

三.二.二.談同年輕人生氣

在這個老年人看不慣年輕人,年輕人看不慣老年人,相互不能容忍已經達到極點的時代,老年人的一切活動便是為了收集話柄,準備有朝一日數落這些年輕人,而年輕人則窺測時